幼兒教育隨筆:注重行為細節引導 關愛幼兒心靈生態
賀信中總書記提出的“兩個希望”,其根本目的之一則在于希望教師培養出心靈健康的兒童。在與本園其他幼教教師一起進行的進一步觀察中,這種單一示范的教學方法存在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益處與弊端逐漸被廓清。因此,我們在進行藝術類授課之前會先做好每個兒童興趣點與擅長處的信息調查,通過教師的分類指導與小組式的自發互助方式,盡量讓幼兒在互動中學會學習、分享與合作。
兒童思維古靈精怪,獨立探索行或不行?
在一次動畫課堂中,一個小朋友突然舉手發問:“老師,為什么灰太狼吃不到小綿羊呢?那它餓了吃什么呢?”此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針對這樣的問題,我能否直接進行解釋?這種效果究竟會有多大?
眾所周知,灌輸式的告知會在無形中泯滅兒童的好奇心,而獨立探索式學習則會讓兒童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享受發現的樂趣。于是,我就將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以兒童自主探索為主、家長在必要時進行幫助的互動學習式的家庭作業留下來,在第二天課堂上請尋找到答案的小朋友進行講述。在這樣的互動中,有的兒童從動畫情節設置角度給出了答案,有的兒童從狼的本性與習性方面作出了解釋,事實證明,兒童特別希望自己發現答案,并能夠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胡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努力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手段與方式促使幼兒孕育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思維動力。兒童通過獨立探索式學習,既可以與家長達成有效溝通,通過自身實踐增長見識,強化文化自信,也可以通過復述訓練其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更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教學要求,可謂一舉四得。
當然,也有家長質疑這種獨立探索式學習的方式是否適合幼兒,畢竟,他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閱讀相關資料與信息,這種家庭作業可能會全部由家長承擔。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我與本園其他教研組教師對兒童適宜探索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比如通過野外觀察螞蟻尋找食物領略集體合作的力量,通過對戶外雪花的搜集認識大自然的奧秘、小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之類的簡單型的探索學習可以由兒童在老師的指引下獨立完成,而稍微復雜的問題則可以接受父母的幫助,超出幼兒接受能力之外、過于復雜的議題盡可能避免,但會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保持對這種問題的好奇心。
兒童的心靈生態既十分純潔,又十分脆弱。在對胡總書記致母校大浦中心小學百年校慶賀信中“兩個希望”精神的故事性解讀中,我發現我起初的疑團正一點點消散。而消散的原因則是:在兒童行為的細節中留心觀察,多問幾個為什么和怎么做,鼓舞幼兒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增強幼兒的發現欲與表達欲,才能讓幼兒的心靈生態得到健康的庇護與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