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活動(數學圖形):圓圓的、方方的
一、教材的分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教育內容應生活化,內容來于生活,選擇生活中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同時,科學活動的要點也指出:“科學活動的內容要結合幼兒的實際,選擇幼兒身邊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我所教學的《圓圓的、方方的》這一活動,正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建立在孩子原有經驗基礎之上的,符合以上理論。在平日生活中,圓圓的西瓜、圓圓的蘋果、鐘、燈、棒棒糖等圓形的物品,電視機、箱子面、桌面、椅子面等方形物品,是孩子們常見的,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的感知覺所接受。
但是,數學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數學活動,一般在我們的、孩子的眼里都顯得比較枯燥,說教相對比例較重。然而,在《規程》中又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動靜交替。”數學作為幼兒園教育內容也不例外。所以,在今天小班數學活動《圓圓的、方方的》中,我在其中穿插游戲化方法進行教學,這同時也符合《綱要》中明確指出:“以游戲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論導向。小班的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不豐富,好動、好游戲,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所以,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是教有實效的。
在小班數學《圓圓的、方方的》活動中,我覺得它蘊含著各領域的教育價值。例如:語言領域中,學說“圓圓的、方方的”,大膽地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藝術領域,用色彩鮮艷的圖片讓孩子們欣賞美;社會領域中,通過環節三幫助小動物,互相交流,從而符合《綱要》中所說:“樂意與人交往,在交往中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體現了人文教育和關懷,所以采用這樣的方式;作為數學教學,更是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感受物體的形狀,運用匹配等知識。由此可見,它也是一門綜合的教學活動,更適應現代社會培養孩子的需求。
二、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初步感知圓形、方形的特征。
2.學說“圓圓的”“方方的”,并能用語言大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對生活中圓圓的、方方的物品感興趣。
重點是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初步感知圓形、方形的特征。而難點是“找到相匹配的圖形”。
重點解決的方法:
1、支架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學離不開教師的教,在學習活動中幼兒主動建構自己這一建筑物,而教師的“教”則是建構物不可缺少的支架。正是在這一支架的支持下,幼兒逐步學會學習和獨立活動。而在這里老師提供的支架從初步感知圓形、方形的圖形,然后到用于觀察、比較的生活中常見的圓形、方形的實物圖片,再到幼兒自由操作時的材料提供、語言層層深入的引導等,到最后支架的撤銷帶著孩子們運用已有經驗去找生活中的物品,這是一個連貫的提供支架、逐漸撤銷支架的過程。也是突破重點的過程。
2、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而小班孩子具有具體形象思維,好模仿,語言運用能力正是高速發展的時刻等特點。所以,在數學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因素學說“圓圓的、方方的”。而為達到此目標,我則請孩子們在找到相應圖形的生活用品后,用語言表達什么是圓圓的、什么是方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