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突現小班文化建設
——記“環境調查”綜合實踐活動
班級文化指的是一個班級的團結理念和凝聚力所在。簡單的說,就是班級風貌,是區別于其他班級的核心元素。小班班級文化的組建并非簡單地進行教室布置,給班級取一個具有特色的名字,有班級的口號,有班級的約定,成立各小隊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班級活動中進行滲透,進行生成,這才能形成有團結力,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中隊。小班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的優勢在于每一個學生能更好地和教師發生相互作用,學生和教師成為探索的友好伙伴;教師對于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度高,能隨時隨地的關注每一位學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班級關懷;同學之間關系更融洽,學生之間能進行有效合作,。
團結、友愛、快樂、健康是我們班的口號,愛勞動、講文明、團結互助、不斷進取是我們班同學共同的愿望。但在整個集體中形成這樣的風氣,還須不斷的努力。
在本學期,語文教科書中第二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環境調查”。活動的內容是了解家鄉的環境,通過調查了解空氣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樹木是增多了還是減少了?人們為保護環境做了些什么?我們能為保護家鄉的環境做點什么?在這一次的綜合實踐活動,本班的學生在此中受益非淺。同學們在共同合力協作中,同學之間更團結,班級更加有凝聚力。
我班的現狀:
一、在班級中,學生不愛掃地,每次輪到值日,都是父母代為完成。原因一:父母主觀上認為孩子不會掃地,浪費時間,代掃快。原因二:學生沒有養成自覺掃地的習慣。在思想上認為這是任務,有父母幫忙,就只顧自己去玩。原因三:所有的事情被父母代習慣,自己的事自己不會做,也不愿做。
二、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文明習慣。平時,有臟東西就隨手扔到地上,沒有把臟東西扔垃圾桶的習慣。更有甚者,曾出現有學生把臟水和垃圾直接從窗口倒下,雖是父母所為,但這一不良行為,沒有人制止,不教育會產生更壞的后果。
三、殘酷對待小動物,有生用手拍打正在采花粉的蜜蜂的而被蜇,有生捉小河溝中的蝌蚪為樂的,有讓用石頭將青蛙砸得血肉模糊的……
四、同學之間,有幾人為一群小范圍活動,有群起指責一人的;有自私的不會幫助人、體諒人的;有不善于表達自己想法,只會用武力征得自己所求的;還有的以取笑他人為樂的……
活動目的:
一、有合作意識,學會分工,統一意見,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會接受他人的好提議,有辨別能力。
二、不存在偏見,樂于幫助學習有困難學生,還會分析他人的優缺點,進行合理分配工作。
三、有集體凝聚力,樂于在一起學習、生活,互幫互助,以他人之需為己任。
四、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愛護花草樹木。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主動、自覺地關心我們生活的環境。
五、會仔細觀察,大膽訪問,在訪問之間認真研究材料,設計好問題,學會查找資料。活動全程以調查目的為準繩,不偏離主題,認真完成調查任務。
六、了解家鄉環境的現狀,準備為保護家鄉的環境做些事。
活動過程:
一、分組活動
原本,在班級中已有六個小隊存在,每個小隊的同學也給自己小隊取了名字,立了目標與約定,但由于進行調查活動,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于是決定重新進行分組。在分組時,首先是以個人的意愿為基礎進行分配,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成調查小組。在這基礎上分了九個小組,他們都是平時在一起玩的學生,還剩下了三個學生沒有進入小組內。第一次分的小組也存在許多問題,家住的過遠、優生都聚在一起、貪玩的成一組、小組中沒有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