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中若干問題及應對措施
滲透性(銜接性)銜接教育的特點 突擊性銜接教育的特點 教育時間長。
具有教育長效性。
良好習慣一旦形成,不易反復。 教育時段短。
針對性強。即使性教育效果好。
對矯正不良行為有較好的教育功效。
我園在大班末期時實施“角色置換”式的模擬小學狀態管理實驗,通過“參觀小學”、“學背小書包”、“舉手用左手(小學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求學生用左手舉手,便于右手隨時記錄)”、“我也會做作業”、“倒計時牌:離畢業還有幾天”等活動,使幼兒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即將離開幼兒園、步入小學生活,產生了對小學的向往之情。尤其對于一些紀律觀比較淡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這段日子有如“軍訓”,他們開始試著用小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矯正了一些不良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集體規范意識,為幼兒進入小學生活做好了思想準備、心理準落行的準備。
改變教育環境,提高幼兒入學適應能力
現象四,對于幼小銜接工作,許多幼兒園與小學都采用了外部環境及學習方式改變的這一形式,如桌椅擺放形式的變換,課時數量、課節時間、午睡時間、游戲時間的增減等上下功夫,但這些銜接形式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形式銜接”,不具備教育價值。
筆者認為,判別一項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標準是看這項工作的“形式”是否為“結果”服務。我園在幼小銜接工作上,采取了這樣一些形式:學習環境的變化、作息時間改變、師生關系改變等等。在這樣一些措施下,幼兒在園末期所處教育環境有了較大變更,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有所提高,幼兒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生也得到了鍛煉,為其較順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作了有效鋪墊。下面,以我園大班“幼小銜接計劃”中部分內容及其相關的素質培養目標為例予以說明(表ⅱ)。
措施 培養目標 要求幼兒每天早晨8:00前入園,不遲到 培養幼兒守時 將幼兒的座位從以前的圍坐改為較規范的“秧田式” 使幼兒行為向規范化過度 適當延長上課時間,適當減少課堂中的游戲成分 加大幼兒有意注意的培養,延長幼兒有意注意時間 要求幼兒會獨立穿脫衣服、鞋襪、大小便自理(自備手紙)、養成良好的進餐、午睡等生活習慣。 提高幼兒抽象邏輯思維水平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適當改變太多兒童化的教師態度,在師生關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肯定優點的基礎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評)接觸應為主體。 培養幼兒對未來師生關系的適應能力
從表ⅱ可以看到,一些外部規章的改變對于幼兒內在能力的調適是具有促動作用的,也即“形式”是為“結果”服務的。只要我們在考慮銜接方式時更多地顧及它所指向的幼兒發展目標,這樣的銜接形式就是有效與必要的。
現象五、有的幼兒園將小學部分內容提前教給幼兒,這種現象引起爭論。
大班幼兒教師常面臨著一個兩難問題:要不要教幼兒一些小學的知識?家長希望教,一些小學的入學摸底測驗也迫使幼兒教師不得不教。但教了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由于幼兒學會了小學的部分知識,會使其養成上課不專心聽講的不良習慣;如果教錯了,小學教師還得糾正。可以說,幼兒園與小學的知識點銜接問題,一直是銜接工作中的一個模糊區域,引起諸多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