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吃虧”的思想要不得
他們出生在盛世,很早就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受教育年限多,文化程度高,思想解放不保守,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沒有經歷過風雨,對己對人沒有承擔過責任,社會責任意識差,心理年齡年實際年齡不相符。他們成長的年代,陳舊的道德傳統被打破,新的道德思想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對傳統美德并不很了解,盲目地全盤否定,道德思想狀況比較混亂。
他們是家里“絕無僅有”的一棵“獨苗”,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共處、合作,謙讓、友愛、團結、互助的經歷。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無上”,是在“被關注”、“被呵護”、“被恭維”中長大的,自我中心意識突出,眼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當他們做了父母以后,面對寶貝似的“獨二代”,他們自身的經歷和道德修養狀況,不能不影響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養態度。
第二, 跟孩子數量少也有關系。
過去,家里孩子多,家長沒有心思把孩子看得那么珍貴。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終究有人替自己看孩子,可獲得了解脫,感到非常放心。
現在可不同了。絕大多數家庭還是只有一個孩子。常言說:物以稀為貴。孩子少更寶貴。在許多年輕父母眼里,孩子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疙瘩,“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愛才好。
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雖然能學到在家里學不到知識和能力,但很不放心。生怕孩子過不慣集體生活,受別的孩子欺負。孩子要是受到別人的欺負,疼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
為了避免在家長看不到的時候受委屈、遭磨難,便鼓動孩子遇事不要示弱、謙讓,該爭要爭,該搶要搶,要還擊,不能吃虧。
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不是對孩子的愛護
其實,這樣教育孩子,不見得能占什么便宜。現在有的獨生子女真夠可以的,小霸王似的,不管什么好處和利益,就得自己是頭一份兒,別人都得讓著他,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誰也不能侵犯。“該出手時出手,不該出手時也出手。”
孩子在家里,大人可以一切都順著、讓著。可到了幼兒園,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你說:誰該順著誰,誰該讓著誰呀?
要是遇比自己弱的對手,大打出手,那是以強凌弱,不道德,要受到輿論的譴責;打傷了別的孩子,家長不僅要負責賠償,還得要丟人、現眼。
可要是遇上勢均力敵的對手,相互斗毆,會兩敗俱傷;如果要是遇上比自己更兇猛、更狠毒的,更不要命的,最后吃虧的恐怕還是自己。
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就灌輸“絕不能吃虧”的思想,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這不僅不是對孩子的愛護,還會埋下別的隱患。
比如,有一個小孩子特別的任性,當著外人的面讓媽 媽下不了臺,把媽 媽給氣急了,媽 媽揚手就打了他一巴掌。
媽 媽萬萬沒想到,孩子反手就給了媽 媽一個脆生生的、響當當的耳光。
媽 媽一下子愣住了,捂著火辣辣的臉,氣勢洶洶地質問:“你怎么敢打媽 媽?!”
孩子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你教我說,誰要打我,我就打誰嗎?”
媽 媽瞠目結舌,好久沒有緩過神來。自己種下的苦果,還得自己吞咽。
我很希望孩子的這個耳光別白挨,能讓家長從中明白點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