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素養 撐起考教的一片藍天
⑷審題能力差,答非所問。
閱讀二: 《昆蟲與聲音》是一篇美文賞析,考查學生的領悟、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了新課標中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從答題情況看,第1題得分情況好(80%的同學得滿分),多數考生能抓住文中現成的中心句來概括段落大意;第2題要求稍高,既要寫聽覺感受,又要寫昆蟲,還要用描寫而非敘述、議論,相當多同學不能兼顧,甚至分不清昆蟲與一般的動物,乃至出現了不倫不類的笑話:如,蚯蚓打鼓似的鳴唱,蝴蝶也會唱歌·…等,當然也不乏好的答案,如,“酷熱的夏天,蟬又開始訓練,蟬猶像一位小提琴的初學者,不斷地拉上像鋸木頭一樣的聲音,在夏天中給人們增添了一絲煩惱,但它并不受外界干擾,總是認真的練著,有時是合唱,有時是獨唱,整個夏天就是在蟬聲中度過”;第三題得分率普遍不高,暴露出了學生課外知識的貧乏;第4題是有關昆蟲的成語積累題,此題得分情況也較差,要么寫的不是昆蟲,而是其他的動物,如狐假虎威、虎背熊腰、龍頭蛇尾,要么寫的不是成語,而是俗語、歇后語等,如螞蟻搬泰山、草長鶯飛,要么七拼八湊,胡亂應付,如“上上下下”等,這既暴露生物學得馬虎,也反映成語積累不夠,對成語理解不透;第5題要求為昆蟲館立宣傳牌,此題得滿分者少,主要是語言欠生動、活潑,言不及意。另外有的故弄玄虛,有的表意不明,如,“聽蟬一聲叫,勝讀十年書”、“歡迎來嘗鮮”、“歡迎來飽口福”……讓人不知所云。
閱讀三:《山水之歌》是一篇美文對比賞讀 ,涉及古文活用、仿寫、修辭、批注、品味語言等多個知識點,重在檢測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理解、分析、評價,語言表達的綜合運用,此題學生得分情況較好。表現在:⑴具備常識性的知識與一般的閱讀能力;⑵仿寫答案靈活多樣,語言積累較豐富;⑶批注中或注音或釋詞或品析或談感想或找出處……豐富多彩,這與老師平時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勾、畫并做好讀書筆記分不開;⑷語言特色的品析能抓住要害,品到點子上。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⑴閱讀面窄,“活用”能力差;⑵仿寫中審題不嚴,不能按要求仿寫;⑶將語言品析與文章內容品析混為一談。
閱讀四: 《不求甚解》雖篇幅偏長,但閱讀難度不大,題目設置也較容易,在題目的表述上做到了嚴密、準確、清楚,并給考生的思維作了大致的定向,甚至還從字數的多少、內容的外在形式作了必要的提示(第4題)。但此題學生得分并不高(1—2題完成較好),尤其是完成“鏈接”一題,學生沒有抓住題眼、讀懂題目及要求的習慣,想當然,憑主觀估計答題,結果不少學生答非所問,與要求完全不符。
〈三〉作文
兩個作文題顯得較大氣,有新意,有時代性,選材自由度強,更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了同考生的心理距離;可實寫,可虛寫,文體不限,形式自由,為考生寫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1、值得肯定的地方
⑴可詩的人增多,水平有所上升。
如:“抹不去,心頭的一角,月光的慘淡。/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歷程,還不知迷失何方。/你在晨光中起來,帶著紅的艷,藍的純……/我忽然醒悟,你不是我下午尋覓的答案。/是啊——適應,讓我再次擁有靈魂,讓我的心頭,有了一片輝煌,/揮手告別過去,與適應握手,迎接明天的艷陽天。————〈〈生成的法寶〉〉
⑵構思有獨到之處。如:“評語對學生……老師…… 家長”;在材料的組織形式方面出現讓人欣喜的地方,即便是記敘文,學生也能擯棄傳統的作文格式,出現了“已知”“求證”“解答”的材料組織形式,有考生寫成書信,很多考生且有“題記”、“后記”。這些內容的注入,無疑給作文增添了一絲鮮活。
⑶標題新穎,看得出字斟句酌過,給作文內容增添了情趣。如:《我銜過一枚青橄欖》、,《換個角度會很美》、《灑在酒壇上的心兒》、《墻角的玫瑰》、《放飛新世紀》、《給點鼓勵,我就燦爛》、《做一只勇敢的帆》、《老槐樹,我和你一起出發》、《人文交流,心靈撫慰》、《請給小草一點陽光》、《語,雨》、《風吹過,淚在流》等等。
⑷能抓住題目所給信息點,近而聯系三年的初中生活,或敘事,或議論,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經歷、感受。如“適應”一題,不少學生能拓展思路,把自己放到社會這個大背景中,去關注個人的發展,民族乃至國家的發展,像“WTO”、“互聯網”等內容很自然地走進學生的作文中。
(5)能用多種表達方式,語言運用自如,能旁征博引,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旋律》:“依舊在瀟瀟雨中,獨自漫步。飄逝在風雨中的紅雨傘已獨自化作一片空靈的記憶,任雨水在臉龐任意的流淌,和著苦澀的淚水浸入每一寸肌膚。痛,是心碎的感覺……鮮紅的評語已被雨水沖淡了,鮮紅的水滴在紙的邊緣匯集、攢成一滴紅色的雨,滴答,好似一顆破碎的心靈。” 另外,語言生動、形象。有個考生說“應試教育酷似一個圓形,無棱無角,大圓小圓一個樣,圓頭圓腦,差別就在于半徑懂得大小,而素質教育象三角形”…… 再就是議論精當,初中生作文往往出現敘議脫節的情況,但今年不少考生能在生動的敘述后進行精當的議論,如《我看老師的評語》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