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素養 撐起考教的一片藍天
2、語言的創新
語言的創新是從獨特的切身感受出發,悉心選取嶄新的語言,去反映多彩的現實生活。要在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的前提下,提煉個性化的語言,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因此平時作文中要引導學生煉字煉句,巧用修辭,活用古語、成語;收集積累生活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如:“陽光很活潑”、“窗外那棵天堂樹”等形象、生動、富有創新的語言),力求原汁原味原生態,在語言上盡量口語化,通俗化,寫真話、實話、趣話、雅話。
3、結構創新
結構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靈魂”和“血肉”的依附,內容相同而結構不同,效果也就窘異。象這次中考中,有的同學就用了題目、題記、正文、后記、解答的結構來行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段男牡颀垺ぶ簟费裕骸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寫作的血液”,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是湖北一考生《給班主任的一封信》,作者絲毫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全然是作為情感的真誠表白。所以“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只要情感的閘門一打開,自然情到筆至,妙筆生花。
“春種一顆栗,秋收萬顆籽”,我們堅信:時間和汗水,能壘起豐收的串串果實;“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我們期盼:知識與素養,會撐起考教的一片藍天!
二00三年八月十日
2003—2004學年度教研處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教育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針,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綱領,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依據,以2003年暑假全縣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為方向,以緊密鑼鼓的課程改革為契機,充分發揮教研處指導教學、研究教學、服務教學的職能作用,努力構建“五四三二一”工程,為我縣明年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和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要點:
2、努力構建“五四三二一”工程。
3、慎重確定幾所重點幫扶學校。
4、盡快完畢“雙達標”驗收工作。
5、精心籌備課改前的諸多事宜。
三、具體思路:
有人把教研員稱為“老師的老師”、“學科的專家”,也有人說,“堅實的業務能力,是一個稱職教研員的基本前提,是建立非權力性權威的基礎”。為此,我們特提出構建“五四三二一”工程的構想和“抓達標”、“重課改”的工作要點。
㈠努力構建“五四三二一”工程
1 、開展“五一”活動,塑造教研員良師益友形象。
⑴每學期撰寫教研文章一篇。
⑵每學期至少上研討課一節(45歲以上教師不作硬行規定)。
⑶每學期寫教學案例或備課一篇。
⑷每學期精心輔導一名教師(逐漸培養并壯大一支學科骨干隊伍,使其由“生手——熟手——能手——高手”)。
⑸每學期搞一次有價值的講座(可以縣為單位,也可以學校教研組為單位)。
開展看似苛刻細想并不過分的“五一”活動,意在我們自我施壓,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危機感。既為我們一流的指導教學、研究教學、服務教學增添底氣,更為我們良師益友的形象奠定根基。
2、 落實“四項”制度,培養“求是、求實、求新”的工作作風。
⑴“勤聽課”制度。每學期語數外教研員聽課30節以上,其他學科聽課不少于20節,都要做好較為祥細的聽課筆記。(指本專業的課)
⑵“多調研”制度。下鄉視導期間多向老師、學生調查了解教學現狀,多和老師們交心談心,多針對具體問題和任教教師共同研究,多幫助學校、老師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⑶“找重點”制度。每到一所學校,我們要針對各校實際,找出各個學科我們應該研究的重點,避免蜻蜓點水,走過場,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