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反思
(二)確立課題,拓展教材的研究空間
1、整合信息,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獨立閱讀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發現問題。因此,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廣闊的信息平臺,鼓勵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膽發表意見,評頭品足,論是說非,提出問題。新教材還《荷塘月色》以原貌,我將老教材刪節的有關爭議告訴學生,學生就思考作者寫作的意圖,發出“為什么從前要刪去的句子如今又還原?”的疑問。教《項鏈》時,我把收集到的有關《項鏈》的主題探討的文章都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斷,作者原來的創作意圖是什么?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現實意義?瑪蒂爾德的藝術魅力是什么?教《米洛斯的維納斯》時,我請擅長繪畫的同學按自己的想象還原維納斯的雙臂,在課堂上展出他們的作品,再對比現存的維納斯塑像,看看那一件藝術品更有藝術魅力,同學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完整的維納斯不如殘缺的維納斯美?什么是美?什么是藝術美?社會生活中有殘缺美嗎?教《陳奐生進城》時,同時讓學生閱讀《鄉場上》、《萬家訴訟》,觀看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陳奐生進城》、《秋菊打官司》,同學們一下子覺得作品離我們近了,對這些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感興趣了,他們的觀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調動和誘發。一個個有質量的話題就應運而生:“從馮幺爸、陳奐生到秋菊——富裕起來的農民要尊嚴”“物質文明帶來精神文明——改革開放為農村人帶來的新面貌”“農民法制意識的覺醒——看《秋菊打官司》”……
在教學中,老師不簡單地把問題交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觀察、思考中,從尋常現象中發現不尋常之處、從看似已經解決的問題中找出隱蔽未見之謎,這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提問題的過程,學生經歷了思維的發散、流暢和聚斂的訓練,同時因為意識到有問題,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懷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就會聚焦問題,積極思維,產生內在的驅動力,以推動他們尋求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直到有新的發現和創新。在課堂上挖掘教材的研究價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是思維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動力。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由于受學科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限制,我把研究內容分為課文研究和專題研究。
課文研究。課文研究多是就所學某篇課文,選擇自己最感興趣、最有心得、最有疑惑的話題去思考,去查找資料,研究成果主要用文學評論的形式出現,要求每個同學獨立完成。如《談〈荷塘月色〉的兩個“睡”字》、《〈荷塘月色〉修辭手法的運用》、《〈荷塘月色〉的語言技巧》、《〈荷塘月色〉的結構》;又如《〈柳毅傳〉的張與弛》《從柳毅看作者寄托的理想》《淺析〈柳毅傳〉的想像》等。研究成果主要在語文學習小組傳閱、宣讀,各小組選出優秀的作品在班上《學習園地》張貼或在早讀課宣讀。
專題研究。專題研究一般是就課內一個教學單元或某種文學樣式,結合課內、外知識進行橫向對比研究或縱向深入研究。多以語文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如新編語文教材第三冊有三個詩歌單元,就可以在高二上學期開展了有關詩歌的專題研究。
先選定課題。選題階段是研究性學習的入門階段,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學生選題最大的問題是課題題目太大,沒有考慮選擇的題目和他的能力、現有研究條件之間的關系,只是雄心勃勃、躍躍欲試,但求一鳴驚人,不問可行與否。如有同學的選題是《李白和杜甫》、《論中國詩歌發展史》、《從古典詩詞看中華文化》,這些選題的研究范圍太大,大大超出學生的能力所能駕馭的范圍,他們難以勝任。于是,老師就要指導學生選題,比如要研究李白與杜甫,口子是否可以開的小一些,如《試探李白與杜甫的創作風格》、《淺談李杜詩對后世的影響》、《時勢造詩人——談社會環境對李白、杜甫詩歌風格的影響》。對高中生而言 ,課題的確立不宜過大 ,應選擇開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課題 ,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能獨立或合作完成。
再制定出一個研究計劃,即制定研究的方法途徑,時間安排、分工情況。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對有特殊困難的同學或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老師要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
最后是寫課題報告,展示研究成果。每個課題組都準備十分鐘的發言,發言內容包括選題的目的、研究的方法、途徑,研究的成果,研究中的困難和收獲。成果展示是學生實現自身的研究價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家共享的過程。它能強化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再研究。它還為學生提供一個思想大撞擊、資源大交換的機會。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既扣住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語文能力提高了,知識豐富了,還培養一種主動求索、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和團結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