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五“要”
面對這樣一個復雜整體。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從教學活動的局部人手,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切入點”可以是教學中的某一個段落環節.如導入、問題討論等;可以是教學活動中的某個方面,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的提問或評價、學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預設與生成、目標與效果、教師與學生等關系的思考;可以是課堂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閃亮之處”;也可以是給人留下遺憾的“敗筆”,等等。選取“切入點”的過程,是對教學事實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也是反思主題的提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反思的著力點,順利打開思路,從具體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中的深層問題。
【案例2 】
以往,一提起激趣,我總認為就是教師剛上課時,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相應的課文氛圍。但從這個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每當我表揚了前一個學生的精彩發言時,不僅受表揚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更激起其他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每當我微笑著鼓勵一個發言出錯的學生“不要緊張、慢慢來”時,不僅消除了所有學生的畏懼感,更激起了想發言又怕說錯被老師批評的學生的表達欲望。通過反思這節課的前前后后.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激趣的認識和理解:整節課中。除了剛剛上課時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就是激趣應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前前后后。[2]
這是課程改革中一位語文教師執教《飛向月球》第一課時后的反思片段。在40分鐘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用25分鐘介紹課外搜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學生們爭著說、搶著說,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場面。這一次“大膽的行為”引發了教師對教學的進一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有了“激趣”這一“切入點”,反思的方向非常明確,無論是對過去教學經驗的認識,對課堂評價語言的思考,還是對感悟到的教學策略,表達思路明晰,集中深入,體現了這位教師較強的反思駕馭能力。
“切入點”的選取可以不止一個,但無論是關于哪一點的反思都必須放置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進行思考,發現特定情境中特定問題的特定表現。我們經常看到的反思文本,有不少只是對教學中某個活動或某個方面的反思,但那是在對整個教學進行整體把握后的反思結果。是反思結果的一種表達策略,遠非反思活動的全部。如果我們只抓其中一點,忽視教學的整體,很容易“斷章取義”。得出片面極端的結論,影響對教學的正確認識。對于選取了多個“切入點”所進行的反思,還需要對這些“點”進行統籌考慮,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對教學進行整體的把握,達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