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燕歸來----2006年語文高考(全國卷I)作文試題分析
2006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作文題用一句話來概括,可說是:“似曾相似燕歸來”,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試題一改歷年來一直倡導并實行著的話題作文,而采用以前進行的閱讀材料、自行立意的形式來命題,這多少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有利于反猜題,并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而,今年的作文命題有著以下特點,現試對此次的作文試題作以下分析。一、命題特點:
1、明白如話,簡明扼要
平常所說的話題(立意),它的產生需要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材料。而提煉話題(立意)也需要有一個理解和感悟的載體,這個載體也是材料。話題的產生和立意也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對材料的表述和閱讀理解與把握。因而,材料對于立意的產生和利用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它既是立意、話題產生的基礎,又是審題的思維起點。只有正確地感知材料才有助于正確地立意,而要達到既考查學生能力又要防止加大考生對材料初步感知的難度,話題材料的表述就必須防止深奧生澀;避免復雜。即是要顯得簡要平實而易懂。全國卷(I)作文命題可以說完全體現了這一點,做到了既平實又明白如話,簡明扼要,使人易懂。全材料的表述幾乎是日常生活的用語,全部采用口語化的形式,沒有一個深奧的句子,甚至是一個生僻字。如“很棒”、“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它也很可愛啊”等完全是平常口語形式,即使是牧羊人回答小孩的那句話。“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也是非常符合特地的場合、情景、對象(小孩)的,且具幽默感,符合小孩天性及年齡層次。這些平實好懂的口語化話語,對考生的審題理解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障礙,啟發性強,同時有利于考生從材料的分析比較中了解其中包含的辨證關系。因此,從這材料的話語設計中,可以看出命題者為降低理解難度,為考生著想并切合中學生水平的良苦用心。
2、用心鋪墊與烘托
作文題設計了一個易懂的情境(故事),敘述主角是烏鴉,說烏鴉也想學老鷹俯沖到地上抓小羊,結果卻反而被牧羊人抓住。為了使考生更好地理解其寓意,為了便于考生的理解與感悟,命題者在表述材料的過程中采用的鋪墊與烘托也是極富用心的。比如為了突出烏鴉,就用老鷹和烏鴉進行鮮明的對比烘托,一褒一貶,彰顯其中,一目了然。為了突出寓意,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對烏鴉的不同評價也用了對照襯托,同樣是褒貶分明;為達到啟發目的,同樣使寓意得到彰顯,對烏鴉羨慕和模仿老鷹及其結果的描述也都為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評價作了很好鋪墊,是承上又是啟下。這些描述對于全文(材料)也是一個鋪墊,對于考生對材料的感知更是一個鋪墊,便于考生全面而準確地理解材料并正確立意,因而,就材料本身而言,鋪墊與襯托又是其一大特點,也顯示出了命題者的用心。這種手法還體現在提示語(要求)的設計上。“要求全面理解,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一句話,既明確要求了考生(首先)必須綜合理解全文并整合出全材料的主要意思才是最佳立意,又為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或顧及到閱讀的現實(觸及點不同,理解或得出結論就不同,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是)而降低難度,使考生比較容易立意而又不至于偏題或離題,從這一點來說,也可以說看出了命題者極盡鋪墊與烘托之能事。
3、對比關系有利于彰顯考生的辯證思維過程
一個好的試題必須具有很好的彰顯突出比較作用和良好的區分度,即既使大部分考生有話可說,又起選拔功能的作用,并有利于啟發考生全面把握試題,正確理解并立意,為了達到目的,材料突出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材料里,烏鴉的結局與老鷹的結局是對比,牧羊人對烏鴉所作所為的評價是貶的,而小孩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它進行褒獎,這也明顯與牧羊人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又通過平實的話語顯示出來,考生便可一目了然,正確立意也就不會遇到困難。因而,本次作文試題單從這一對比關系而言,就可以立意為: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而應全面,如果從牧羊人這一角度而言,則可以立意為不能盲目模仿或東施效顰。而從小孩的角度而言,其立意可以為不能因有一點不足而否及其余。而能得出這些立論,則需要考生的閱讀比較,概括分析,需要具有辯證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才能達到的,這就顯示了試題良好的區分度,即要達到“深刻”,必須能夠透過材料挖掘其背后蘊含的實質,而要豐富充實,則須調動積累中現實的典型的事理論據;要有文彩與創新,則須有精彩的語言和構思等,才能達到“發展”等級。
4、虛實結合
材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寓言、情境),這是虛;實,便是與之相似的社會現實生活,材料可使考生聯想到身邊發生或親身經歷耳聞的典型事例或理論論據,從而充實作文,因而虛實相結合給予考生提供了自由思想的平臺和思維的廣闊空間,也便于學生調動平時的知識及生活積累,便于立意與寫作。
總之,材料作文的命題在保持了話題作文的優點時也避免其話題規定的限制,很好地避免了套作或抄襲,也是一種較好的考查方式。
二、命題導向及考查意圖
一道好的試題,必須具有明確的考查導向和考查意圖,以利于引導教學,本次全國卷(1)作文題具備了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
1、篩選提煉能力
一段話或一段材料總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旨則主要蘊含在主要部分里,其余起著陪襯烘托作用,要理解把握材料主旨,則非抓住其主要部分不可,這就顯示出了信息的篩選能力,而從具體的材料到立意的產生,則顯示出了考生的提煉能力。全國卷(1)作文題里,主角是烏鴉,是主要“人物”,而老鷹則是起陪襯烘托作用的,是次要“人物”。在有關描述里,烏鴉的心理(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及其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以及想叼起山羊的過程描寫是次要信息,而它“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可是他的身子太輕”及交代其結局的一句(反而被牧羊人抓住)則是主要信息;牧羊人和小孩的對話是主要信息,只有抓住了這些關鍵處,才能準確并正確理解與把握材料,進而正確立意。因而能篩選出主次信息,抓住關鍵句,就等于抓住了審題的關鍵處,找到了審題的切入口,圈定了立意的范圍,這對于正確理解感悟材料并正確立意無疑是一種首要保障。這次作文題則很好地具備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