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燕歸來----2006年語文高考(全國卷I)作文試題分析
2、分析概括能力
由材料產生立意,考查的就是思維的分析概括能力,是命題者借助材料為考生搭建的又一個平臺,在上文提到的這次虛實結合的作文材料里,要“自定立意”就要展示出考生對材料閱讀分析理解把握和概括主旨或升華材料的能力,要展示出考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深刻洞察力。如牧羊人回答小孩的語句“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雖然沒有直接回答問題(是烏鴉,在此也不必真實回答),而是用近乎幽默的方式來回答,其背后實則上包含了對烏鴉所作所為的否定,即不按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盲目模仿,而不是真的說烏鴉忘記了自己叫什么鳥。對于小孩的回答“它也很可愛啊”同樣也需要滲透其中的內涵才能不被其表象所蒙住,才能避免表面膚淺理解,才能得出不要因一點不足而否定其余的立意來,對其他關鍵句的理解亦然。這些過程就顯示出考生很強的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由此看來,這次作文題有較明確的命題意圖和很好的導向作用。
3、聯想感悟,發現與創新能力
理解和把握住了材料,就進入到立意的階段,即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考生一方面要吃透、緊扣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聯系到現實生活里與材料所述相似的現象,并通過比較分析,透析其內涵,才能對材料進行升華,得到啟迪,這就是一個聯想與感悟的過程,也是發現和創新的過程,是一個較高的境界,而要豐富充實作文,自然又要回到現實中來,即又由抽象到具體。在這個由具體升華到抽象,又由抽象進入具體的過程里,就要充分發揮考生的聯想力和感悟力,才能達到基礎等級甚至發展等級,不至于僅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上,而是有所發現和升華創新。如對烏鴉不顧自己的身子太輕等的實際情況而盲目模仿,就可以聯想到現實中諸如不顧及當地實際情況而盲目規劃城市,重復建設等現象;對牧羊人及其孩子的對話可以聯想到諸如如何看待人才的問題,進而從這些現象又悟出該如何正確處理類似問題的道理來,這樣就可以使作文達到“深刻”等級了。這個過程的實施,就要*聯想和感悟,發現和創新。
三、預測考查效果
全國卷(1)作文題在難度上應屬于中等,甚至于偏淺類,估計應有90%的考生能準確理解把握材料并正確立意,有85%的考生能在限定時間里順利完成一篇內容豐富的、結構完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