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身語文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領域產生了不少新的理論、觀念。主要有: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發展智力,并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著對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愈來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課標準已是“昨日黃花”了,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已落后于時代社會的發展了。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歸納起來,我的語文教學存在著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課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啟發后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課后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么,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里明白,超越課堂對學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課堂45分鐘,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學完《龍宮索寶》《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劉姥姥游賞大觀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小說之后,學生參中國古代、現代文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文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野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野書”!所以,學了課文之后,幾乎每篇課文后面的練習中的最后一題遷移題,都被我用各種理由舍棄了。我現在的語文課,除了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游泳”之外,課外最多布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課外海洋中遨游、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敘文,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文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初三快畢業了,他們記人敘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我常門心自問,在初中三年中,我究竟給學生教了些什么?
二、不敢超越課本。教師在教好課文訴基礎上,超越課本,收集課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教學李大釗的議論文《今》的第四段“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總感覺作者的說理不僅抽象、難懂,還羅嗦、繁冗,這種勸人惜時的文章,文人墨客寫過不少,就連學生的習作中,也能找出一些佳作,我真想自己找一篇文章讓學生和李大釗的《今》比較一下孰優孰劣,但我不敢。《今》的第四段還是考試的重點段呢,所以硬著頭皮和學生一起理解這一段的意思,討論這一段的論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