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合作學習”再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1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有感懷著虔誠的心讀完第一章,第一感覺是想起我們的師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的,這一章的確可以用“因材施教”來概括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
好像這個理念我們都懂,但真真正正能把這種思想落實到教育教學當中去的又有多少人呢?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肯定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是的,我們首先必須承認這種差異,然后去尋找解決辦法。面對幾十名孩子的一個班級,我們怎么去教他們呢?無疑,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提出了好的辦法。同時,這也讓我想起了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一幅名為《某種教育》(不太肯定)的漫畫來:他把中國的教育比喻成一個工匠在模子里壓制泥娃娃,其結果就是所有的孩子經過中國式教育都變成了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玩偶。當然,豐子愷老先生諷刺的是民國時期的教育體制,但是,現在看來,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相當一部分教育者不是依然充當著那位手拿模具的“工匠”之角色嗎?
看看我們現在的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我們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總觀我們的各級各類的公開課還是平常的課,分組合作學習時,我們注意到這些了嗎?很多課堂上的所謂的分組(小組)合作學習總是讓孩子們討論相同的問題,總感覺意義不大。
我們也應該根據班級孩子的不同來合理分組學習,絕不能讓課堂成為幾個孩子表演,其他孩子為看客的劇場!分組合作學習必須賦予新的理念!當然,語文課遠比數學課上的分組學習難得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
我們應該堅信:摸索前進總比站著不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