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當"懶“老師
好奇善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靈氣。孩子本來有問不完問題,可是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增高,課堂越來越沉悶,上課踴躍發言提出問題的人數越來越少,特別是根本就提不出創新性的問題?他們的問題都那里去了呢?無庸諱言,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實在是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悲哀與不幸。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課堂教學必須打破這種沉寂僵死的局面。我們當教師真該動動腦筋,想想妙法為自己松綁,為學生減負。
這不僅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則笑話:說的是某位老師一時犯了懶病.登上講臺,他問學生:“你們知道我今天要講些什么嗎?”學生們異口同聲:“不知道”。懶教師淡然一笑:“連我要講什么咱同學都不知道,那我還講什么?”第二天懶教師又登上了講臺,他再問學生:“你們知道我今天要講些什么嗎?”學生們怕老師再次拂袖而去,干脆回答:“知道”。這位教師喜形于色:“既然同學們都知道了,那還需要我講嗎!”第三天懶教師再次登上講臺,他還是先問下面的學生:“你們知道我今天要講些什么嗎?”這時有的學生說知道,有的說不知道。于是這位教師說:“那好,就讓你們當中知道的講給不知道的聽吧!”
聽了這則笑話,也許你會掩口而笑,但在竊笑之余,留給我們的更多的則是冷靜的反思.我個人認為在這位教師身上確實有許多讓我們可借鑒的東西.因為如果從關心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我們學著當回“懶”教師又何妨!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容器,也不是一臺只知貯存的電腦,而是一把把需要點燃的火把,一扇扇急需開啟的大門。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用情感去碰撞情感,用心靈去溝通心靈,用興趣去激活興趣,用智慧去啟迪智慧。倘若課堂教學能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切入點,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才能使每一堂語文課都讓學生如坐春風。
教師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教師不能總是把拐杖交送給學生,應幫他們長出會自己走路的雙腳。如果給學生更多的依賴,會導致學生的能力萎縮,靈智的枯竭。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腦子是越用越靈。學生的能力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培養發展起來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好教師應是一名“懶教師”。
其實從真正意義上講,懶教師并不好當。“懶”是一種外在的表象。有道是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懶”教師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不在構思,不在設想。他處處都在創設環境,營造氛圍。懶教師用得是智慧與機智,而出的不是牛勁與蠻勁。懶教師最聰明,也最高明。讓我們不妨當回善動腦筋的“懶”教師,為自己松綁也為學生松梆。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生創造性的學搭建一方寬松和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