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兒“飄”起來了——“情境化教學體驗美”片段及反思
的“水”:先乘著陽光空中飄浮,連片成云;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落到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水,是人們生活中天天離不開的東西。云、雨、雪等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孩子們卻很少把水和它們聯系起來,琢磨其中的變化規律和科學道理。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除落實鞏固相關生字、詞語,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之外,重點感悟、朗讀課文的一、兩個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圍繞“變”字進行學習,尤其是水的形態變化中“云”的變化,預設采用情境化教學,讓學生走入文本,充分體驗其中的“美”,從而能達成感情朗讀的目標。
【初教片斷】
在初讀全文,明白了“我”就是“水”之后,又讓學生再讀1、2自然段,知道“我”會變,會變成汽、云、雨、雪、雹子。在此基礎上,再來細讀課文。
師:“我”最先變成了什么呀?請小朋友去細細地讀讀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仔細閱讀。)
師:“我”最先變成了什么?誰來說?
生:我變成了云。
師:你真會變,是怎么變的呀?
生:(讀第一自然段中的1、2、3三句話。)
師:我也喜歡云。(出示課文插圖幾相關句子,有感情的范讀。)
(讀完之后繼續問)誰也喜歡變成云?
生:只有兩三位舉手)
師:(指生讀。)你來。
生:(讀黑板上的句子)
師:(繼續指生讀。)請你來。
生:(再讀黑板上的句子,也不過如此。)
【反思】
初次試教下來,效果很差。在以上片斷中,從大多數學生的水平來看,都沒有真正走入文本,沒有構筑起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別說體驗到文本中“云”的飄逸、自在了。但是,也讓我感覺到,對這一文本的體驗卻是很有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教師出示了課文的抽圖,又進行了有感情的范讀,但學生并沒有與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也沒有感悟到“云”的美,“云”的自由自在,于是教師在問到“誰也喜歡變成云”時,只有兩三位小朋友舉手。于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教”的被動,學生“學”的也被動,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難以展開,更別說與文本,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了。雖然有那么幾位學生配合老師完成了接下來老師預設中的教學任務,但是師云亦云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一生悟而眾生和也并不是我們需要的課堂,更別說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了,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