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媽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對于不愛吃飯的孩子,媽媽要狠下心來,把飯菜擺好后先叫孩子來吃飯,如果孩子不過來,也不要理他。一開始孩子可能還以為媽媽會像過去那樣到處追著喂,即使不吃,也會給別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總有感到肚子餓的時候,到時他們自然會主動要求吃飯。
這看上去雖然有些殘忍,但父母必須意志堅定。一般情況下,孩子肚子餓時就會主動想吃飯了。這點父母倒可以放心。
第三個故事:讓孩子感到心靈的幸福
在美國時,我讀過一則頗令人感動的故事。
在瀑布城一個富裕而又很有名望的家庭里,有個智商只有70的兒子。這家的母親拜托在同一個城市里經營飯店的一位朋友,讓自己的兒子在他的飯店里打工,專門負責削土豆皮。飯店的主人說:“像你們這樣富裕而赫赫有名的家庭怎么能讓兒子干這種活呢?”這位母親說:“我知道自己兒子的能力。我兒子在削土豆皮時會感到快樂幸福,因為這個工作符合他的能力。”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接受孩子的缺點是痛苦的。因為這與父母的體面、欲望和期待不相符。東方國家的父母總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相比,覺得自家孩子勝出才有面子。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競爭,非讓自家的孩子考第一名不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有他值得驕傲的地方。早期教育網
如果大人總想以某種標準來教育孩子的話,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會產生隔閡,而這只會讓孩子感到不幸。父母不要把家里的老大和老二作比較,更不要把自家孩子和鄰居家孩子作比較,這和我們不能強迫喜歡歷史的孩子去當法官是一個道理。
孩子需要感受到真心的愛。每一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所以知覺、思維能力以及動手的能力都不一樣。有的寶寶反應敏捷、表情豐富,而有的寶寶反應遲鈍、表情僵硬。父母總想按自己的意愿來改變孩子,要不然就干脆放任不管,如果這樣做,寶寶就無法茁壯成長。每個家庭都應該根據孩子的能力、情緒和態度尋找適合孩子的方法來愛孩子。
父母千萬別以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改變孩子,這是不可能的,應該找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許老大喜歡父母用胳肢或語言來表達關愛;而老二可能喜歡緊緊的擁抱或溫柔的話語。我們喜歡用養育第1個孩子時學會的方法來教育第 個乃至第3個孩子,但養育每個孩子的方法不應該一模一樣,應該用孩子能感受到愛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如今已經不是只要學習好就能成功的時代了。那些思維、判斷力和行動力都與眾不同的孩子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幼兒教育
第四個故事:給孩子盡情玩耍的自由
以前我當幼兒園老師時見過這樣的情景:有個叫英勛的孩子在飯桌上放了一個女娃娃并且停地抽打它,這樣的抽打持續了5分鐘。當時我只是遠遠地看著他,沒有立即去制止,但覺得問題相當嚴重。后來我去他家做家訪才得知英勛剛剛有了妹妹。性格內向的英勛覺得妹妹奪走了爸媽對他的愛,就特別厭惡妹妹,所以才會在幼兒園里抽打玩具娃娃以排遣內心的憤怒。
一旦孩子心里積累了痛苦和挫敗感,就會產生情緒問題。有時候這種情緒上的問題很難醫治。一旦情緒有問題,再聰明的孩子也難充分發揮其能力。
有個叫迪克斯的孩子擁有天才的頭腦,卻因為情緒問題被認為是弱智兒。6 歲之前他一直被誤認為是傻孩子,但后來通過游戲的治療方法消除了心理疾病。迪克斯不但變得正常了,而且還上了“天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