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用語
惠州市河南岸中學 葉小敏
【摘要】 在課改的浪潮中,語文教師要在短短的45分鐘內,以形象、生動、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親切、平等、貼近生活的語言激動學生;以肯定、鼓勵、贊揚的語言開拓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換取無限的課堂容量。
【關鍵詞】 課改 教學用語 學生 主體性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在惠城實驗區已開展了一年多了,實驗區的課改實驗教師頭腦里早已充盈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下稱《新課標》)里指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新理念,就是非課改實驗教師也逐步朝著還課堂予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向邁進。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翻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下稱《語文》)一股強烈的人文氣息和親切感撲面而來。“寫在前面”取代了幾十年來板著面孔的“說明”和“前言”,灰白國畫為底襯的單元小序換走了生硬的“單元提示”,精致的插圖增添了生氣,寬松的文字排版趨趕了壓抑……再看看文字:“親愛的同學們,新的學期開始了。拿到嶄新的語文課本,你心里一定會想,又一階段的語文之旅開始了……”,“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新學年開始了,你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意境,愛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這一切是那么的親切、和諧,這一切暗示了新教材一系列新理念,也明確了一個視角的重大轉變:教材編者與學生是一種完全平等的對話關系。它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提供了條件和支持。
全新的理念、優秀的教材必須通過高效的教學才能很好地發揮它的價值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和樞紐作用的是教師,是教師在短短45分鐘的引、激、誘、啟、延。因此,語文教師的課堂用語也要相應地體現課程改革的這個變化。
在一年多來的課程改革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形象、生動、優美的教學用語,能創設學習的情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感染,讓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下潛移默化的學習。
中國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具有豐富的內涵。根據季羨林先生分析,古代漢語“由于沒有形態變化,一句中字與字的關系有時難以確定,可以有多種解釋,靈活圓通,模糊性強。學習和理解這種語言,不能靠語法分析,而主要靠語感,靠個人的悟性。”“現代漢語雖然沒有形態變化,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逐漸清晰,理解的靈活圓通性逐漸減少了。理解起來靠語感的成分漸減,靠分析的成分漸增。不過現代漢語的綜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學習漢語,還得重視語感。”。對語感的培養,閱讀佳作、誦讀美文是很好的方法。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語言環境。許多人都看到北方的學生語言基礎要比南方的學生好,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南方的方言區域較廣,語種復雜。我們惠城區就是一個各種方言薈萃的地方,這里的學生,很少有能夠講一口流利、準確的普通話的,再加上閱讀量少,生活經歷有限,因此,在說話和寫作上沒有良好的語言習慣。那么,課堂上老師的語言就有了相當重要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如果教師的用語形象生動,就會激起學生模仿和學習的興趣,就會如春雨般細無聲的滋潤學生。在學校里不難發現:一個班里許多學生身上往往可以找到任課老師的影子。這是因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效仿了自己的長時間面對的老師。學生在“善言”老師的引導下,往往對課程更感興趣。在一堂語文綜合性學習·《讓世界充滿愛》的課改研討課上,一位教師的導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學們,愛,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字眼,也是文學家筆下一個永恒的主題,它如清泉般甘甜,如朝陽般溫暖,如大海般遼闊……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憐憫之愛、崇敬之愛……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對國家……是真誠?是崇高?是偏私?是狹隘?……你身邊有愛的故事嗎?”一翻如詩的語言,聽者為其動容,怎能不引起學生的感觸呢?在這節課中,學生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傾囊而出,有的學生甚至講述得泣不成聲。在課臨結束前,老師要求學生用一句話寫出對愛的感受,有不少驚人之句。
在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引導下,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形象思維力往往更容易展開。
親切、平等、貼近生活的課堂用語能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發表言論的動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代教育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要尊重學習者的特性,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人的發展,真正重視人的價值。而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因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自然成為制定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教材則是一種媒體,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修養水平,促進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在新編《語文》教材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編寫者從高姿態轉向對等者的影跡。“研討與練習”的提問不再是教訓式、律令式,而是采用商討式、征詢式的“話語”模式可見一斑。教材編寫時角度的轉變鄭重地確立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應該是平等、和諧的互動。師生的對話不再是問答式,應多用“交談式”“討論式”,引導的語言要親切而又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話說、想說、肯說、愛說,學生在有人情味的的課堂上興趣也就盎然了。如今,在課改課堂上常聽到的是“你喜歡哪一段”,“你能讀一讀給我們聽嗎?”,“請同學們去收集一下有關資料,好嗎?”,“請你說說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在這么有親和力的語言中,學生發現語文學習其實就是自己生活、學習的體驗、感想,很少學生會用“不知道”來抵擋“朋友”間的交流。
另外,肯定、鼓勵、贊揚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也十分重要,它能使學生樹立信心,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創新。
在后現代主義看來,“這個世界是開放的、多元的。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容納得下每個學生的奇思異想。在這個以創新為時代精神的社會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新事物如雨后春筍,創新已成為社會、個人的發展動力源”。后現代主義為教育者開辟了視野。《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不能用獨一無二的標準去評價和衡量學生的學習思維成果。學生既然有不同的見解,教師就要充分挖掘學生的突出點加以肯定,特別對獨到見解與創新意識的學生更是要大力贊揚,充分肯定他的“異類”,甚至鼓勵他超越,感謝他給老師和大家帶來的啟示,要為“青出于藍勝于藍”而驕傲,而宣揚。這樣,學生還有什么不敢說,還有什么不敢想。
不過,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避免機械的重復,過于單一的表揚會使學生產生膩味,甚至認為老師的認同只不過是一種敷衍。只有恰切的用語,真心的肯定學生才會為之歡欣,為之鼓舞,也才會暢所欲言。這需要教師用心去發掘。
由上可見,教師巧妙的課堂用語能使語文課堂的容量無限量的翻倍。
教師在課堂上注意激發,注意過渡,注意評價,注意延伸。用心去與學生交流、探討,用心去聆聽學生的學習、發現,與學生真正的融合、互動,讓學生的學習得以深化和升華,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學生需要的課堂。
這一切都需要語文教師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學基礎,需要教師不斷地武裝和充實自己,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
2003.10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致力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顧振彪 (《試教通訊》2001.9)
3.《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 趙明仁 王嘉毅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