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堂之我見
關鍵詞:強調個性忽視主導,強調活動忽視基礎,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摘要: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出現了“活”起來的“新”語文課堂,但其中也有不少問題:1、過分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而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2、過分強調課堂活動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3、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所以,我們應堅守教師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個性,進入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適合新時代的新人才。
2001年6月,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基礎教育會議,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痹谶@一理論的指導下,這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形成“新”的課堂形式。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這些“新”課堂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一、過分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而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是的,“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眰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安蛔鹬貙W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
曾聽過一位小學老師執教《小音樂家楊科》。其間,老師請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前面發言的同學或表達了對楊科遭遇的同情,或表達了對統治者殘暴的憤恨。突然,一學生站起來說:“楊科也是罪有應得,他不應隨便進入別人的屋子;地主和管家也是情有可愿,他們以為楊科要偷他們家的東西,當然要管了!崩蠋熞焕悖R上微笑著評價:“你很有創新意識,觀點與眾不同。這是你獨特的體驗。誰還想談?”這就是我們做老理由的評價嗎?是的,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并不代表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見解與體驗是否科學、合情合理。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當發現一個孩子對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頗或體會不夠深入時,難道不需要教師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嗎?上述例子,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加以引導:“看來你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見解與眾不同。能不能再想想楊科為什么走進了地主的房間?”這樣,既充分肯定了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力,又能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認識到楊科對音樂極端熱愛,已達到了全然忘我的境地。一個如此可愛的音樂天才卻因摸了一下小提就被活活打死,多么令人惋惜、同情,多么令人氣憤。強調個性,并不代表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實現《語文新課標》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地發展”。自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能忘了自己的職責與本分,即使是一個節目主持人,也需要引導和規范觀眾的言論的正確方向,更何況是思想還不成熟的學生呢?
二、過分強調課堂活動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游戲、表演、畫畫、采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聽課者也信感輕松?伸o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余,扎實不足。曾聽一老師執教《皇帝的新裝》,安排了個采訪活動,讓學生扮演皇帝、騙子、小孩接受學生觀眾的采訪,課上得熱熱鬧鬧,嘻嘻哈哈,不亦樂乎,非常之輕松,但學生還是沒有掌握什么是童話,怎么會出現這樣荒唐的事情,反映了什么主題。因此,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這些活動是否有益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人認為,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手齊刷刷高高舉起。如老師提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一樣。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么深刻?接著看學生的表現,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機會,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本來,課堂上的交流是師生、學生之間的思想互動,是心理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可缺少了傾聽,還稱得上是“交流”嗎?因此,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靡,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以上,是本人對在新課改下出現的語文新課堂的幾點看法。從中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還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實現《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語文教師達成共識并在語文課堂中體現出來:堅守教師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個性,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出適合新時代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