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
學習名師名言, 重釋師德本質
月塘中學 方久珍
提起這個寬泛的標題,不得不想起兩個人:陶行知先生與于漪老師。
陶師有兩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做萬做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睔v來,不少人把前者看作是師德本質的表述,后者是教師職能實踐的標準。其實,這是個不小的主次倒置的誤區。
誠然,奉獻精神是師德修養一個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但發現真理,堅持真理,傳播真理,換言之,維護真善美,抑制假惡丑,以先進思想文化為時代、社會、廣大青少年施行人文精神的垂范,卻是師德追求不容轉移的方向。反之,只能落入“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窠臼。
于漪老師談提高師德素養時歸納出“師風可學”與“學風可師”師德實踐的八字方針:“師風可學”是指自身人格的錘煉與完善;“學風可師”是指為社會,為學生立極垂范。于漪老師解釋說:“我們教師無權無勢,只憑一個以身作則,這就是我們的真本領;處處以身作則,以誠相待,沒有什么別的本領?墒,面對“拜金主義,官本位,物質至上”,等強勢文化的入侵,教師要耐得住寂寞,維護自己的精神家園,堅守育人陣地,絕非易事。這里牽涉到切身利益的沖突,領導的理解,家人的計較,社會的壓力,需要非同一般的道德勇氣。怎樣完善自身人格,堅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正如我們的標題,“怎樣不斷提自身的師德素養”,與其說是個方法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立志問題,人生理想追求的問題。一個道德勇氣的問題。于漪老師還說過:“沒有教育,社會是一片黑暗”“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么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但是卻不及教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可見教師的社會職能與歷史使命多么重大!
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高尚,然后才可探究完善人格的方法和途徑,才可談到不斷學習,拓展視野,追求自我發展的空間。所謂“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就是這個道理。
教師素質修養中的立志與實踐,往往是互為表里,有機統一的。要在社會上保持凜然正氣,首先要鼓起道德的勇氣,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和育人陣地,首先從我做起,從腳下做起,正象于老師提出的,不論你大環境怎樣,我小氣候一定要好。我們深信,我們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就決不能向強勢的市場文化屈服。
讓我們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結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