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用寬容詮釋師德
師的職業道德。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明白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這種特殊的服務對象決定了教師不一樣的工作性質、不一樣的職業道德。他不僅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正直的工作作風,厚積薄發的工作效率,更需要的是對學生傾注教師的愛。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林重德教授曾說過“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師如何傾注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多使用理解和寬容。 “寬容”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不計較別人的過失甚至錯誤的一種態度。他是一個理論上的東西,我們要用他指導實踐。
因為在我們現實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存在著許多不寬容現象。往往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要求學生一個步調,一個聲音,一個結論;在考試中的不寬容體現為要求標準答案;平時學生犯了錯教師總喜歡拿放大鏡去審視。于是,遲到就變成沒有時間觀念,忘了帶作業 本就是不愛學習,一次沒向老師問好就是不尊師重教,不小心的違紀違規就是存心搗蛋……諸如此類的事件使得教師憤怒,學生害怕。然而仔細回顧,廣推細測,我們發現中國那么多年積累下來的教師的憤怒卻沒有使我們的教育成效得到好轉。
有些教師想不明白為什么如此簡單的事學生都會做不好,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也就是我們通常俗語中所說的“狼不怕人,恩怕人”(即譴責不一定比寬容更能引起犯錯誤的人在道德情感上的自省)。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如果我們老師能對孩子的一些“毛病”采取寬容的態度,將比死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更能引起學生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自省,這更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根據兩年來對某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的處理,我總結了以下幾種“寬容”方式,其效果還算可以。
一、 以諒解沉淀寬容之精石---袒一份真情來熔解:
諒解是對別人的體諒理解。在教育行為中諒解尤為重要,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教師有管理學生的權利,在管理中教師對學生的諒解與否可以導致學生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正確與否。初一時,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兩個學生,逃學去了瀝海玩耍。兩人玩了整整一天時間,不光丟掉了飯盒,花光了零用錢,還著實的餓了一天。事情發生后,我和家長心急如焚的到處尋找,按各自的路線跑遍了整個道墟鎮,覓遍了所有的游戲室、網吧,但兩人的蹤跡依然全無。最后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有讓家長回家守株待兔。傍晚五點半的時候,我打了個電話給這兩個學生的家長,得知他們已經回來了。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中的巨石得以放下,隨之而來的是滿腔的憤怒,因為開學還不到半個月,學生就出現這種嚴重違紀的行為。晚上心急如火的趕到一個學生的家里,詢問這一天的過程和逃學的原因。結果原因只是沒完成作業 怕被老師罵。聽到這話我禁不住搖頭一笑:畢竟還只是孩子。面對這樣一個能夠認識到沒做作業 不好向老師交待的學生,我腦中也不時地盤算該如何教育他。最終我說:“你平常做值日很積極,老師沒想到的衛生細節你也能幫我想到,可見你是一個能為班級負責的學生,老師一直打算讓你當班里的勞動委員,現在我還想把這個班干部給你當,你覺得自己能當好嗎?”只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會自己先帶頭的。”“勞動委員是一個苦差事,要求始終為班級負責。而能為他人負責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能對自己負責的人,你確定能嗎?”只見他看著我用力的點了下頭。臨走的時候我對他講了他父母焦急尋找情景。如今這個學生還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兩年來在衛星旗的評比上我們幾乎每月都有。
對于那次逃學,我只是覺得他們還只是孩子,好玩是他們的天性,關鍵是如何讓他們為自己負責。可以設想,如果我不是采取諒解方式予以寬容,而是不問青紅皂白地訓斥他,那以后的事情將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呢?或許他會認識到這次逃課是個錯誤,但今后他們和老師的關系還會融洽嗎?當他們認為老師和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時,他們還會信賴老師,還把老師當作心靈的依靠嗎?
二、 待回避喚覺醒---取寬容方施欲擒故縱:
對于個別偶爾做了錯事的孩子,教師不必事無巨細,動輒批評,而只需用其它途徑加以暗示,這種寬容方式可稱作回避式。回避式有助于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們希望別人肯定和重視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不斷追求、進取向上的動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愛、自律、自重;做了錯事才能自責,才能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有次語文小測驗,學習委員為了爭取獲得高分,竟偷著翻書。當她把課本送回抽屜時,發現窗外巡視的我正看著她的一舉一動。我當時沒有直接批評她,只是用一種疑問的表情向她皺皺眉。事后,她在周記本上主動向我認了錯。我給他批語是:“態度是成功的先決條件,行動是成功的保障因素。而文章的感人在于他的真實和真誠。”事后,這位女同學在學習上明顯的表現出一種自我要求自我管理的趨向。我想這比當時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出她的錯誤行為效果要好得多。這是給學生“留面子”,是對他們人格的一種尊重。
如果教師不注重尊重學生的自尊心,面對學生的錯誤當著眾多學生的面進行批評訓導,勢必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從而使學生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和意向,這樣不僅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 借冷卻之平臺相機滲透---事后教育的催化劑:
我們班有些學生特別容易激動,還喜歡推卸責任。明明錯了還要找對方的錯,認為自己沒錯。這時很多教師的“火”就上來,訓斥、辱罵甚至懲罰,致使有些倔強的孩子頂嘴,結果兩邊都火,導致教育拖延甚至失敗。還有的口服心不服,雖然接受了懲罰可走出辦公室還是氣呼呼的樣子。有些孩子一有過錯,就提心吊膽地擺出一副等著挨批的架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應該立即批評,而應當暫且擱置一邊,給學生自己分析思考的時間,一段時間后,再相機進行處理。這時學生冷靜了,教師冷靜了,解決問題也就客觀了。這種與“趁熱打鐵”截然相反的冷卻式處理方法,能讓學生在寬容的氛圍中深刻反省,逐步提高道德自我評價能力。
四、 付諸接納之心于寬容---一架有效的助推器:
黃敏老師 ,常對學生們講的一句話是:“我們都是有缺點的好人。”的確學生是在成長中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的成長,沒有一個學生是沒有缺點的。我們不但要接受學生的優點更要接納學生的缺點。我們班有個有名的差生,屬于低智商類型,經常打架斗毆。我既不把他當“包袱”,也不是整天對他板著面孔或者不聞不問,反而我覺得這樣的學生本身已經是孤獨的了,作為教師應該讓他體會到自己也是一個有用的人。這個學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于老師講的話己的非常得清楚,甚至能夠采用作文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于是我首先動員全班同學和他交朋友,同時說服家庭給他以溫暖。采用不同渠道、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地幫助他,在其他同學都不樂意做事的情況下詢問他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完成這些事,每次他都會欣然答應。這樣一來收到了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培養他勞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讓班集體的其他成員得到教育,從而從情感上接納他,可謂一舉兩得。兩年的實驗下來最后終于促使他改變了“破罐子破摔”的觀念,每次當他想要動手打人的時候總會向我的辦公室方向望望。雖然這一望并不代表什么,但至少我們發現他在乎老師的想法。
總之,“寬容”對我們教師來講,既是一種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種巧妙的教育藝術。我們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始終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對待我們的教育對象,要把學生真正當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要知道學生在身體成長的過程中,知識技能,道德情感,也都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只有建立起他們的信心和對周邊人的信任,那樣才能真正把他們培養成為有一個有益社會的身心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