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與情感教學
農六師五家渠一中 蘇新華
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現象的客觀規律的科學,教學離不開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
情感從審美感受的角度講,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從語文學的角度講,情感是指教師為再現文學作品的意境,形象的洋溢于講臺的感情、激情;是學生領悟作品精妙的情感體驗;是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意啟示。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方面,提出實施建議:第一關注的就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現代科學進一步證明情感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他的課應該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能使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內領悟真諦,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聯想、想象,從而達到創造性思維的飛躍。為此需要授課者本身具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高超的授課藝術,同時還需要具備一種特殊的素質:即教師必不能少的激情。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注重情感教學呢?本文試圖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感悟文章,挖掘情感。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各版初中語文教材更加注重文章的選擇,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這中間所選的每篇課文風格各異,要學習的知識的側重點不同,所表達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因而教師要把握好每篇課文的內容,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做到胸有全局。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上)第三單元選了五篇課文,這五篇課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但又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國度表現家庭的至愛親情。教師講解這些文章時,就要從總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每一篇文章在語言,內容上所蘊含的情感,然后進行施教。其中的名篇《背影》,幾十年來一直被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選中。它充滿了親子之情,語言平平淡淡,字里行間卻滲透著一種深切的懷念之情。但它真正打動讀者的卻是作品寫的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的相愛相憐。字里行間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感情顯得慘淡、衰敗、哀傷,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教這類文章,肯定要介紹時代背景,注意感情的深沉,語調的沉穩、徐緩,從而造成一詠三嘆的藝術效果。《甜甜的泥土》一文,你以沉重、低緩的語調開始朗誦:“西北風呼嘯著,殘雪在馬路上翻卷。雖已立春了,天還是很冷……”教師的有情有意的朗讀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在這樣一個陰冷的環境中,久立著一位等在校門口的離異家庭的母親。在教師的入境朗讀中,一個憔悴的、凄苦的、歷盡生活磨難的、在兒子生日之際又渴望見到兒子的母親出現了……文章還沒有講,而這摯切的母愛已根植在了學生的心中。莫懷戚的《散步》一文,只選取了一家人散步這生活中的一角,寫出了祖孫三代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而講這篇文章著眼點不僅是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情感,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美德,還要引發他們對人的責任感,使命感的深層思考。教這類課文,即要使學生體味文中歡愉、溫馨的情感,又要制造出莊重,深沉的氣氛。
總之,文章的體裁不同,內容不同,作者的創作風格的不同,促使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亦不相同,教師講課時,就要感悟課文,體味其中的情感,因材悟情。
二 融之以情,讀出情感
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朗讀。教師的示范朗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進入意境至關重要。教師在做示范朗讀時,要喚起學生的內心視象,形成想像畫面,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
例如,在讀《甜甜的泥土》一文時,教師深沉、低緩、悲涼的感情基調,使那特定環境中的愛子之情感人至深。而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的前六句時,是沉重的、回憶的、感慨萬分的,這是對國家、對自己命運坎坷的感慨;而最后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讀時要豪邁激昂,這就把一個充滿著凜然正氣、視死如歸,誓為正義獻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當然,許多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是復雜的、變化的,讀時要注意把握。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其情感的變化,顯得尤為突出。文中開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這時的小弗朗士還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充滿了稚氣的孩子。他一路上感到天晴日暖,聽林邊鳥語,看普魯士軍隊在操練。教師泛讀這部分內容時,語調應該是輕松的,歡快的,無憂無慮的。隨著情節的發展,當小弗朗士得知他急急忙忙趕到學校上得是“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對不能再學法語的痛苦,對過去逃學的懊惱,對老師和課本的依戀。小弗朗士頓時判若兩人。這些情感的變化無一不滲透在教師的讀文之中。這篇小說著重是寫
三 深思熟慮,引發感情。
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已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創造的特定意境中,這時教師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這一過程,不僅是師生共同進行文學鑒賞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充滿感情的引導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不僅感知著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同時還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意象。從而使學生領悟真諦,陶冶情操。使教學的德育目標、智育目標、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
作家叢維熙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他的中學語
“從這天傍晚開始,直到轉天東方破曉,繼而太陽高高升起,成名一直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徹夜睜著眼睛,啊!他是在想,想得苦極了,他想他那小兒子,已經沒有了,再也看不見了;他想那小蟲,那簡直沒法搜覓的小蟲;他想那可怕,豪橫而狡黠的胥吏,想那惡魔一樣一口就要把他全家吞掉的即將臨頭的災難……”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勞動的特殊手段,其藝術性,感染性,生動性,形象性,特別是情感性,對于成功的語文教學,尤是文學作品的鑒賞培養,尤其重要。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融進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審美主題和客體融為一體,才能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⒈孫炳銓、趙北柯:《中學語文教育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⒉陳菊先:《語文教育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二版。
⒊席云玲:《情感與語文教學》載《語文教學通訊》1992年第9期。
⒋長懷曾:《中學生學習的訣竅》,(1990年12月,內蒙第2次印刷),農業出版社。
⒌《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6《新課程標準》解讀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