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綜合閱讀的領悟與思考
作者:湯國文
摘要:語文綜合閱讀是立足于語文學科,整合學生閱讀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的綜合性學習過程。在開展語文綜合閱讀課題實驗中,教師要有效完成這一學習過程應明確閱讀目標、探究鏈接過程、提供交流平臺、形成評價體系。
關鍵詞:語文綜合閱讀 閱讀目標 鏈接方法 交流平臺 評價體系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綜合閱讀正式順應這一基本理念應運而生的。語文綜合閱讀是立足于語文學科,整合學生閱讀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的綜合性學習課程。語文綜合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它關照并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與經驗,強調在生活、活動、實踐中學習,它是一個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閱讀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由“吸收”到“表達(語言表達和行為表達)”再到“反思”,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行為鏈”,這個“學習的行為鏈”通常包括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閱讀---鏈接---交流---評價。
一、明確閱讀目標
綜合閱讀應由圍繞話題的一組文章構成,這些文章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無論是從情感、趣味還是理念上,都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較高的探究價值。
(一)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讀課文時教師要強調對課文的內容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綜合閱讀的一組文章中,如有文學作品對其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并實現自己情感上的認識。要激發學生的“體驗”意識,讓學生大膽設身處地,這有利于學生理解、品味文學作品;
(二)科技作品的閱讀:在綜合閱讀中有一系列的科技作品,科技作品的閱讀不能走以往說明文教學文體化的老路,其閱讀目標是“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對學生所進行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從而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
(三)議論文的閱讀:在綜合閱讀中議論文的閱讀重點是“區分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這一閱讀改變了過去議論文閱讀的方向,將議論文閱讀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二、探究鏈接方法
綜合閱讀中的鏈接著眼于信息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應為學生提供一組圍繞“話題”的資料。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獲取新知,開闊視野。
(一)鏈接方法的開放性:開放性主要表現為內容的多樣性。綜合閱讀的內容不拘于語文學科特定的知識體系,不拘于語文能力的某個方面,也不拘于作為“例子”的教材,其內容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自然,來源于學生自身的各種類型的生活,真正體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語文與社會的聯系。綜合閱讀必然突破過去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在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學語文。
(二)鏈接方法的自主性:自主性表現為綜合閱讀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綜合閱讀過程中,“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均是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知道下自主解決,學生在綜合閱讀中能充分地“參政議政”,充分地“當家做主”,既是綜合閱讀的決策者,又是綜合閱讀的實施者。
(三)鏈接方法的實踐性:綜合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它強調學生的親歷參與,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實踐”既是改變語文學習方式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途徑。開展綜合閱讀,實踐是第一位的,學生必須具有實踐行為。學生只有有了這些具體的行為,才能產生具體的體驗,才能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三、提供交流平臺
在綜合閱讀中,交流是閱讀行為的延伸,是基于動口、動手的實踐性較強的合作與交流的學習行為。交流以“建議”的方式呈現,內容圍繞話題展開,形式靈活多樣,目的是全面調動學生的閱讀感受,全面激發學生的表達激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往的能力。
(一)續寫片段,想象交流:教材中有很多課文的結尾余意未盡,這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教師可根據課文的特點,啟發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達到開拓思維空間,創造想象的目的。如八年級上冊課文《蘆花蕩》一課講的是一個干瘦的老頭子整天自如在蘆花蕩里穿梭著,他讓抗日將士感到快樂,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他為維護自己的自尊,狠狠地教訓了日本鬼子一頓。文中的女孩子看到了這場英雄的行為。后來會怎樣呢?教師可以提問“老人與女孩見面時,女孩會說些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填補“空白”,發展想象:合理的想象就是一種創新。沒有積極的豐富的想象,既難以理解教材的內容,又難以發展語文能力。有些文章的中間和結尾等地方留下了一些“空白”,教師可以以此為引發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如《背影》中寫到“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沒有把朱自清先生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教師可以這樣設問:“朱自清先生自認為不聰明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把文中的“空白”填上。又如八年級課文《生物入侵者》一文中的結尾寫到“美國政府正在醞釀一個跨部門的監控計劃”,教師可啟發學生想象;美國政府制定計劃會遵循怎樣的程序?這個計劃的制定有哪些困難?這個計劃制定前我們能不能給他們提些有效建議等等。
(三)身臨其境,情感交流: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激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如教學《蠟燭》一課時,教師運用CAI課件,以畫面展示、音樂烘托和語言渲染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戰爭后的悲傷氛圍,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從心靈上受到感染,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進而產生豐富的想象。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形式,而創造思維是產生創造力的核心因素,當今科技革新的浪潮和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在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開啟學生想象、創新的大門,他們潛在的智慧就會活躍起來,并迸出耀眼的火花。
四、形成評價體系
評價是對閱讀過程的反思。評價既著眼于整個學習過程,又著眼于學習結果;既著眼于全局,又著眼于某個局部;既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又有他人的學習評價,并涉及到教和學的雙方。設計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一)現場評價:在語文綜合閱讀課題實驗實施過程中,有許多活動必須現場予以評價。如每節課之前進行的一次語文綜藝大觀活動,有的學生是講故事,有的學生安排的是成語接龍,有的學生設計的是朗讀短文談感受,還有的學生計劃的是“開心字典”或“開心詞典”,這些活動都必須現場評價,肯定學生主持的優點,指出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一定的希望,這種評價雖然沒有給學生打分,雖然也未給學生發獎品,但適度的現場評價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有好處的;
(二)過程評價:在語文綜合閱讀中,許多活動的實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例如在以“戰爭”為主題的綜合閱讀實驗中,老師便可布置與“戰爭”有關的語文活動。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戰爭的資料,可以積累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跡,可以創作戰爭為主題的小說……,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的從網上找,有的在圖書上找,有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教師就應適時對學生的活動過程 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三)自我評價:在語文綜合閱讀課題實驗中,大部分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有現場評價,有過程評價,有結果評價。其實還有一種最主要的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自行評價自己的活動設計、活動方案。活動過程 及活動預測結果。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學生學會接受有效建議修改、完善許多內容,這就是收獲。
語文綜合閱讀是一個實現學習內容多樣化以及跨學科綜合,達成學科間橫向溝通的學習領域。這項課題實驗重視學生的學習個性、興趣與經驗,強調在生活、活動、實踐中學習,它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2)艾志輝《課堂教學創新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尚義《教學與管理》,中國科協繼續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潘海燕《教師繼續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編輯部,2004年;
(5)黃岡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省初中語文綜合閱讀課題黃岡實驗區開題會議材料匯編》,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