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多元智能教學策略初探
(一) 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與潛能的多元智能環境
要想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就要針對他們的智能等的差異設計課堂情境,使他們自信、欣賞自己,認識自己的強項,能夠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長處。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使得學生希望成為“專家”,這反過來會增加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同時在多元角色互動的開放課堂中學會欣賞別人,試著改變弱項,最終主動追求自己的全面發展。
1. 讓多元智能教學走進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問題不在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們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們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些都生動地說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影響。培養興趣就是培養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興趣愈濃,追求得也就愈執著,學習效率也就愈 顯著。研究表明,不少在傳統智能測試中表現不佳的學生,當課堂教學中運用了藝術、運動、音樂等活動時,竟然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這就表明這些可能在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方面呈劣勢的學生,在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優勢,并能彌補其劣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課堂教學,構建多元智能課堂,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智能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將音樂智能教學、肢體動作智能教學、視覺空間智能教學、自我認識智能教學與言語語言智能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更佳。音樂可以幫助人記憶,更可以使人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如學完《春》,要求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作文訓練時,就可給出一幅幅圖片,配上一首首優美的曲子,使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感受美麗的景色,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繪出一幅幅醉人的風景;也可以讓學生作圖繪畫、編曲欣賞。這樣的教學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音樂韻律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等。
3.創設各種活動情境,給學生成功的機會,促進多元智能發展。體驗成功是每個學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塑造的均等機會,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能顯露頭角,體驗成功。為此,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活動情境,激發或支持學生進入學習的思維狀態,如背誦、朗誦、演講、辯論、讀書、唱歌、舞蹈、講故事、聽講演、畫畫、欣賞音樂、寫作、訪談、合作學習、表演課本劇、設計手抄報以及制作手工藝品和小發明等。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當學習一些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曲折的文學作品時,就可以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改編課文,形成劇本,排演課本劇。這樣,學生改編課文形成劇本的過程就是言語語言智能提升的過程,也是自我認識的過程;而排演課本劇,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的表演,則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同時也激發他們深入學習文學作品的興趣。當然,活動的設計一定要顧及到學生現有智能水平的差異,要盡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領域,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挫折多于成功,沮喪多于快樂,被群體冷落的學生,教師更要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創設條件來體驗成功,讓學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4. 自我認識智能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很有幫助。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往往意味這是一個新的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問題,如學習了本文你懂了什么,受到什么啟發,你會怎么做?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提高自我認識智能,同時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如《黃鸝》和《畫眉鳥》這兩篇文章,我們既要讓學生了解前者的深層含義是作者呼吁為黃鸝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后者的目的是呼喚相互信賴關懷的美好境界,同時又可讓學生聯系實際情況談談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來保護環境、改變環境、改造社會,結合研究性學習,把問題深入研究,這樣學生的學習又聯系上了新的學科,這樣的研究,他們的自我認識智能和人際溝通智能也得到了提高,自然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智能組合的教學方法、專題學習或活動(作業 )形式
正如加德納所言:“對于一個孩子的教育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币虼嗽谡Z文教學中,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結構特點將多種方法優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養學生的多種智力,真正做到“為多元智能而教”。這樣安排設計教學過程 ,使多種方法有機結合,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語文綜合性的特點,又使學生的言語語言、視覺空間、音樂,覺空間、音樂韻律、肢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智能都得到較好的培養。
教學方法的創造性是指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學過程 與教學設計的教法忠實一致、完全吻合。真正吻合,只有在多次反復訓練的表演課上才能出現,因為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智力結構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段的心理狀態和智力優勢與弱勢的相互變化,機智地變換教法,才能使教學雙方配合達到最優化。如下午的課與上午第一、二節課相比,學生的精神、心理、智力就有很大的差異;同是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有言語語言智力優勢的學生可直接通過閱讀達到理解,而對言語語言智力較弱肢體運動智力較強的學生就可通過課本劇表演,達成理解。只有隨課堂教學內容、學情將各種教學法進行綜合創新,適應不同智力結構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智力開發才有保證,語文素養才會逐步提高,而機械的教學只能禁錮學生思維,阻礙多種智能的提高。
在多元智能環境里,為學生提供單一的、直接用于激發學生某種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設計出一些讓學生感到有意義的活動(作業 )形式或專題學習,來激發他們的各種智能的組合,而基于發展潛能的多元情境化作業 則為學生發展智能強項改善智能弱項創設了新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改善學生智能的活動(作業 )形式有朗誦、討論、辯論、演講、日記、周記、隨筆、作文、訪談、講故事、演課本劇等。這些活動語文教師都在做,不過以前是自發而已,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論以后就變得自覺了。例如,《扁鵲見蔡桓公》一課可留一道情境作業 :以“假如蔡桓公聽了扁鵲的勸告,那么……”或“假如我是扁鵲”為題,寫篇短文!段业氖迨逵诶铡房闪糇鳂I :假如女婿知道了實情,他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
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為給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創設恰當的外在條件,教師要提供跨越學科界限的專題素材,這就意味著學習資源的開放和豐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同一專題的不同方面,這就有了選擇學習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機會探索各個學習領域。充盈的學習資源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多元智能達到全面的、合格的發展水平,而且有利于學習者發現和強化自身的優勢智能。另一方面,在專題學習中,學生需要規劃自己的學習,這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如提出問題、擬訂計劃、收集信息、記錄統計、分析整理信息、發表意見、討論交流等,學生不僅需要運用各種基本技能,也獲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進行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制于課本,而是在“做”中學、“探”中學,在體驗中學,從而體驗更深刻,知識、經驗更豐富。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一種智能的發展實際上都有其獨特的軌道,有的發展得早些,有的發展的晚些。比如:自我認識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樣就說明了這一點。不僅如此,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智力的結構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別是一些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多元智能教學既可以從教學的內容上著手,也可以從教學手段或媒體應用方面去考慮。
為促進學生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生一般對動作的體驗較深,教師在進行復雜的說明文教學中,可以將較為抽象的事理的過程與具體動作或表演的過程聯系起來。例如,《核舟記》中蘇軾、黃庭堅和佛印和尚三人的位置姿態是文中學生理解的難點,可讓幾組學生輪流模仿表演,然后請學生自己揣摩比較,達到真正的掌握與理解。這樣,學生不僅理清了說明順序,而且發展了肢體運動、人際交往、視覺空間、自我認知等智能。
另外一個重要的做法是,教師可為學生們提供發揮其優勢智能的機會,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學習。例如,在《愛蓮說》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愿結合,組成以不同內容為研究對象的活動小組,向他們提出不同的任務。如詩詞組,負責收集歷代有關描寫荷花的詩詞篇章及其出處并背誦;錄音組,負責尋找合適的民族音樂來給課文配樂朗誦,編一首《采蓮曲》,配曲演唱;圖片組,網上搜集有關蓮的攝影圖片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資料組,負責搜集有關周敦頤及其作品《愛蓮說》的背景資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與環境;查閱有關蓮的歷史、品種、栽培、用途及蓮葉自潔、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等方面的圖書資料;結構組,負責梳理全文結構;語言組,負責鑒賞本文的語言特點,理解蓮的形象,等等?傊,應該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體驗,運用各種智能參與學習,并進行各種交流活動,揚長避短,積極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四)提供師生、生生協同合作、多元互動的學習機會, 發展人際溝通智能
人際溝通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多元互動、協同合作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能力,開發學生的人際潛能,而且可以幫助、促進弱勢群體,從而達到智能互補的效果。為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一般要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異質性分組。當然,僅僅給學生分組并不能確保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須有目的地給予引導。
人際溝通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別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合作完成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由學生通過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長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進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組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此時的學習光有興趣是不夠的,更需要有一種責任感。一開始可以是3-4人小組內的合作,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們可以嘗試全班同學之間的合作。例如,在《核舟記》的教學中,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的組專門查證文中實詞“甫”、“奇”、“為”、屬”等字的讀音;有的組負責全文的結構布局問題;有的組則專門文中人物形象;有的組研究的是文中逼真的細節描寫;有的組負責文中數詞的研究,探究古代數詞與現代數詞的區別;有的組研究《核舟記》的說明順序;有的組負責收集蘇軾、黃庭堅和佛印和尚等泛游赤壁的圖片、影像、文字等資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紹大蘇游赤壁的多媒體作品。最后將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交流、討論、改進和匯總。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自然地發揮協同學習的作用。通過這種有意義的探究與合作,既開啟了學生的人際溝通等多元智能,又把“學習時間和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自覺學習習慣,還使學生逐漸明白團體的成功有賴于團體的協同努力,從而在小組中建立起一種積極的、相互悅納的人際關系。
(五)關注學生智能差異,樹立多元多維評價觀,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過去人們大多將語言言語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測試也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而多元智能理論則啟示我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必須要從多元的角度進行。因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苯梃b多元智力理論,我們應改變單純以標準的智商測試和學科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觀, 樹立多元多維評價觀。改革的方面有:
(1)評價意圖。由評價學生的智能是一元的,改為多元的。改變傳統的“好”、“差”學生觀念。要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在學習過程中,在活動參與中,在作品展示中,觀察學生展示的各種智能,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和學業進展。(2)評價手段。由評價注重智力測驗考試轉變為智力測驗考試與解決實際問題并重。傳統評價學生使用的智力商數IQ,只能說明學生的言語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狀況,不能說明其他智能的發展水平,只有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才有利于觀察學生展示的各種智能,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3)評價目的。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評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讓他們做得更好,因而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為目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評價學生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智能,讓學生認識自己智能的優劣,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彌補自己的劣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并能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潛能和方向。(4)評價方案。在目前分科教學的情況下,應設計針對各科教學的多元智能評價方案,這些方案要顧全面、突重點、展優勢、看發展。如建立學生個人學習檔案袋,重視形成性評價,摒棄傳統單一的紙筆測驗,走向多種多樣的作品評價,走向基于情景化的過程評價,充分體現考評對于學生智能發展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完善功能。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評價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使每一位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樹立靈活多樣的評價觀,還要探索復合、多樣、立體的教法與學法,以滿足不同智能類型孩子的需要,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天下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潛能。 “學生不缺才能,缺的是發現;不缺進取心,缺的是鼓勵;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導;不缺潛力,缺的是發揮潛力的平臺! 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我們: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懊總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敝灰泻愣ǖ哪繕,只要有學習的愿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習風格,發展自己的強項智能,彌補自己的弱項智能,使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得到開發,都得到滿意而成功的發展,都能夠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加德納所期望的那樣,“我們不能忽略,不能假設每個人都擁有(或者應該擁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應該努力確保每個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