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嘗試
主題詞:研究性學習 探究能力 培養 嘗試
內容摘要: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于學習研究的方法,經歷研究的過程,通過對研究過程的體驗,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情感,并以研究為依托,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是:通過引導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或自己關注的問題中、從學科學習中、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發現并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擬寫標題和研究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在老師的及時評價與鼓勵中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最終形成比較穩定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活動是研究或探究,其重點在于學習研究的方法,經歷研究的過程,通過對研究過程的體驗,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情感,并以研究為依托,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那么,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做好選題指導,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學生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此,做好選題指導,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第一步。
1.引導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或自己關注的問題入手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許就是學生身邊發生或學生自己關注的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從解決自已身邊發生的或自己關注的問題入手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不失為良策之一。比如,我校高2005級3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岳池縣城及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就是該課題的成員從從自己關心的問題中確定的研究課題。由于他們研究的是自己身邊的現象,自己所關注的問題,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鼓勵,因而研究起來興趣盎然,主動積極。其研究成果后來參加四川省第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榮獲省二等獎。
2.引導學生從學科學習中發掘研究性學習課題
從學科學習中發掘研究性學習課題具有廣闊前景。一方面,每個學科既蘊藏著豐富的、可供開發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又能為研究性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又能為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我校在物理、化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開展諸如“冰雹形成原因研究”,“有毒氣體實驗裝置的改進研究”、“中學生上網利弊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3.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發現研究性學習課題
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中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比如我校高2006級7班游梟同學,他非常喜歡計算機科學,經常上網查閱資料或下載軟件。在學習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常常因為晚上上網太久而影響第二天學習,有時因為下載某個軟件而耽擱自己做其他事情的時間。他想,能不能設計一個軟件來提醒自己上網時間并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動關機來解決這一矛盾。他把這個想法和他的計算機老師談了之后,得到了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最后設計出了《多功能日歷》軟件。這件作品后來參加四川省第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榮獲省三等獎。
二、注重過程指導,教給探究方法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僅為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條件。要讓學生順利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還必須給予方法指導。
1.擬寫標題的指導
學生確定選題方向后,如果擬題不當,就會給學生的研究活動帶來很多麻煩,甚至影響研究活動的開展。因此,指導學生科學地擬定研究課題,有助于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比如前面提到的《岳池縣城及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學生開始擬的題目是《城市及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只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學生沒法研究。為什么呢?原因就是研究范圍太大, “城市的污染狀況”,全世界那么多城市,你能調查得過來嗎?即使可以抽樣調查,但這么多的城市你選哪些作為調查樣本?你選擇的依據是什么呢?這些問題學生沒辦法解決,因而不利于展開研究,這樣的擬題就是失敗的。
如何指導擬題呢?一是要讓學生明白課題研究范圍要恰當。對學生而言,研究的問題應該小一些。比如《南前公路岳池段貨車超載情況調查》這一課題就比《我縣貨車超載情況調查》好。因為前者范圍恰當,調查起來比較容易,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大;后者與前者相比,研究范圍太大,需要調查的內容很多,一個課題組要完成這么大的調查量,就學生而言是不容易的。況且,研究范圍太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也就多,容易讓研究者喪失信心導致半途而廢,這是有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的。二是讓學生明白研究對象要具體。在所擬題目中,一定要準確地表明具體的研究對象。比如把課題擬成《我縣超載情況調查》就不好,雖然研究對象是超載,但不夠具體。別人可能會問:是機動車輛超載還是非機動車輛超載?如果是機動車輛的,是貨車或是客車?這些問題不界定清楚,就可能導致研究結果不完善,缺乏可信度,或者超出研究計劃,影響研究進度,不能按期完成研究任務。三是讓學生明白在課題標題中應盡可能表明研究方法。課題的標題,應準確地告訴別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干什么,即告訴別人你用哪種研究方法去完成你的研究工作。比如《南前公路岳池段貨車超載情況調查》就非常清楚地告訴別人我主要用調查法來完成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的指導
研究方法的指導是教會學生研究,形成研究能力并貫穿研究性學習活動整個過程的重要工作。這一工作包括兩個方面,即研究過程涉及的諸如《研究計劃》、《開題報告》等文檔資料的撰寫指導和展開研究的具體方法指導。
對文檔資料撰寫的指導,我主要通過編寫講義、提供范例、個別點撥等方式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模仿中、在實踐中學會寫作。
對研究方法的指導,除了編印講義、提供范例以外,我主要針對具體課題給予具體指導。比如在指導《我校住校生飲食習慣及營養結構調查研究》、《岳池縣城及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與探索》這兩個課題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講義去了解可能用到的調查法、實驗法、文獻資料法。然后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擬定的課題研究的需要,分別擬出用調查法自己應該調查的對象、調查的問題和調查的方式,用實驗法自己需要驗證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設計實驗,用文獻法自己應該圍繞哪些問題查閱哪些資料。最后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我的點評與修改中明白如何運用調查法、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并在實踐中去驗證、熟練。除此之外,我還隨時根據他們的需要加以指導。
三、及時評價鼓勵,保持學生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不斷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是培養興趣的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長久保持探究的興趣,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讓他們在探究中不斷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基于這種認識,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我總是小心謹慎地對待學生的任何一個可能是天真、幼稚想法,總認為也許就是這一個想法會點燃他探究的火焰。比如有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想制作一個冬暖夏涼的床墊。我說好啊,你打算怎么制作呀?他說,我的設想是在床墊中間加上水,冬天通過電源加熱,讓它保暖,夏天通過電源降溫,讓它涼快。嗯,你的創意不錯,我說,特別是能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來解決實際問題,很好,但你想想,你的設想在生活中是不是已經實現了呢?看到他茫然的樣子,我提示到:電熱毯。哦,對!還有空調!他說。我說對!空調已經把冬暖夏涼的問題解決得比較圓滿了,不過如果你從其他角度再想想,也許真的能搞出一項專利來呢。接下來我簡單地給他介紹了發明創造的基本知識,他滿心歡喜地走了。后來這個學生成了班上研究性學習積極的組織者、參與者。
除了對學生隨時隨地的鼓勵外,我還利用我校一年一度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與評比”這一機會,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同學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展示中獲得滿足,再次體驗到探究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相信,這種快樂會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之中的,會給他的一生帶來積極的影響。
從學生的快樂中我收獲了這些體會,也收獲了很多快樂。我體會到了探究的巨大魅力,探究給學生帶來的變化。他們的變化,也在讓我在不知不覺發生著變化,我時常在告訴自己: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行,真的很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