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探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信息化浪潮在給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教育模式帶來強烈沖擊的同時,也給當代教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那么,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有何優勢呢?存在什么弊端呢?具體如何操作呢?現狀和前景如何?這是廣大教師最關心的問題。本文想就以上幾個問題與大家談談自己的感想與實踐體會。
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許多傳統的教學觀念將被更新。上海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網絡時代的到來,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空前的沖擊,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 1、師生角色的轉變。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學生由原來單純聽講,被動接受灌輸的地位,轉化為主動參與和積極探索的主體地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層次較自由地去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思維能力;教師也由"講解者"自然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樣也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觸發點。從根本上說,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扭轉了學生“厭學”的情緒、“對立”的情緒,能極大的發揮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動性,激發學生“我要學”、“我能學好”的潛意識。 2、教學過程 的變化。 傳統的講解式將變為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教學情景,學生通過師--生、生--生的協作討論,參與操作,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并通過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獲得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在“發現”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能力。 3、學習內容的突破。 語文教學不再拘泥于課本,拘泥于教參,而是面向社會的“大語文”,由此及彼、以點帶面的擴散性思維是其突出的特點。豐富的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對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重點,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有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培養與發揮,可以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拓寬了“大語文”教育的天地。 不難發現,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語文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已經為大多數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認同。值得欣喜的是,依據《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我們可以隨處見到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子”,也已經開始重視語文學習的新途徑,練習中經常出現“網絡”一詞,引導有條件的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關注網上閱讀這一信息時代新的閱讀形式。 如:老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文學作品的欣賞中《孔已己》一文,我就帶領學生在學習了《孔已己》一文的藝術特色后,再從網上搜尋有關《孔已己》一文的其他評論性文章,使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學會了有側重點的去評析小說,同時又布置了魯迅其他小說的評析作業 ,學生就很有興趣的從網絡中搜尋相關的內容,更好的完成了對小說的評析。這說明,當代語文教育,不僅重視課本這一基本的教材,還對新時期的學習方式做了嘗試,把語文由原來的“以本為本”擴展為“大語文”、“社會語文”,試圖實現學校內外、課堂內外和書本內外的溝通,努力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接軌。 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大膽轉變觀念,增強改革意識、發展意識,另一方面也要不斷的學習使用網絡的技術,不斷提高處理網絡資源與教學的整合的能力,增強實效意識,使豐富的網絡資源成為師生學習的基本工具。
近期來,我在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現將對操作流程的設想與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的指點。
一、準確定位——確定學習的主題。
學習主題(課題)很重要,這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方向和既定目標。主題的確定既要結合課本,又要結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學習,加深對課文的認識,拓寬知識面,并能就所收集到的材料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后組織成文。目標的定位應具體明確,范圍過大則會造成材料雜亂,不易把握中心;目標過小,又會使材料少,論據無力。主題的確定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教師提供范例:以單元課文為例,舉例并簡要講解設計(選定)主題的論證,即:現實意義——有價值,與課文、生活有關,不是完全脫離了教材;可行性——能夠找到材料,并進行闡述。(這一步驟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選題的突破口。)2。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實際需要,初步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簡要列出選定該主題的原因。3。全班交流,成立協作小組:根據選題的相同或相近,把學生分成幾個協作小組。幾點說明: ①這一過程是為了減少重復勞動,使學生的學習能深入化、系列化、創新化,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②小組成員以3~5人為宜,人少了,后面的整理、出版工作量太大;人多了,不易形成統一意見,效率會降低。 ③小組以自愿結合為主,教師要適當的調控,防止學習小組之間力量不平衡,影響后面的評比。二、科學論證——設計學習方案進網絡教室學習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讓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如果只有模糊的目標而無具體的操作方案,很顯然,會影響學習的實際效果,浪費寶貴的時間,并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成立協作小組后,緊接著就要設計學習方案。 這一過程可先由學生個人設計,草擬方案,然后小組商討,相互補充,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案。 說明: ①之所以讓小組討論,是因為這樣做可以集思廣益,集中優勢力量,是學習的方案更全面、科學。 ②在具體的學習中,這個方案還將根據收集的信息隨時修改、完善。 ③教師側重于指導學生選材的角度是否合理、可行。一個好的學習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A我要研究什么?為什么想到研究它?——主題論證 B我想從哪幾個方面去收集資料?——具體目標設計 C我想寫一份關于……(主題)的報告——學習的預期成果三、細心探索——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過程與平時的課堂教學不同:平時是教師問,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去思考、尋求答案;教師將自己理解后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而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同等的關系、合作的關系,學生自己提出假設(問題),然后自己去論證,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學習,一起合作解決問題,是學生知識建構的引導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主題思考的深刻程度和創新程度,也有效的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 Internet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會使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很多。所以如何利用好這些網絡資源,應該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兩個問題: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信息?怎樣整理這些信息? 1、解決第一個問題: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信息?集體指導學生如何迅速找到所需信息。 我們可以用5分鐘時間示范講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建議采用GOOGLE中的高級搜索功能或用“百度”搜索引擎),講解時一步步的講清要領,不必很細,具體的技巧讓學生自己去摸索。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找資料,教師也可以預先找到一些相關的網站,把網址告訴學生,讓學生按圖索驥,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但學生缺少探究的過程,對以后的學習遷移不能產生顯著影響。) ②個別指導學生的操作 由于學生的操作計算機的水平的差異,教師還需要不停的巡視,隨時發現并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使技術不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障礙。 (解決這一問題,不宜用很多時間,目的是讓學生會使用一種基本的工具。一般來說,整個過程平均用10分鐘) 2、解決第二個問題:怎樣整理這些信息? 大量的信息往往讓學生暈頭轉向,方寸大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照預定方案,判斷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原來沒有考慮但也能作為補充材料的,然后決定取舍。如學生無法判斷,教師可用提問的形勢啟發、引導學生自己作出判斷,但千萬不能代替學生解決。 找到材料后要及時保存,如果找得差不多了,可指導學生整理材料。整理時,要大刀闊斧得砍去冗余信息,盡可能保留精要的材料。 在學習的最后階段,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并組織成文。成文前,小組成員可進行文章的構思討論,具體細節的撰寫可分頭進行。 四、風采展示——交流學習成果一個階段后,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通過WORD文檔的形式展示,每組派代表上臺講述本組成員學習的成果,師生共同評價。評價的標準應著眼于觀點的創新和思路的嚴密兩方面上。 有條件的話,可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校園網上發布,并及時的將成果(學生小論文或專題報告)編訂成冊。 這一階段,實際上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成效的鞏固。當學生看到自己辛勤勞動取得成果時,學生就會獲得發自內心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能增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產生團體歸屬的發展意識。所以絕對不能因節約時間而忽視這個環節。以上是探究性學習的操作流程,整個流程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師生的互動性、過程的靈活性和成果的外顯性。不難看出,現代教育技術于語文教學整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育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學習提供創新的空間和時間。 雖然目前網絡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我們必須為即將到來的網絡教學作好充分的準備,將網絡環境和語文教學充分整合,探索出一條新的教改之路,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