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2. 質疑設問。
教師要善于啟發和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和思考的基礎上,積極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質疑,是學習的真正開始。學生能設問,常常表明他已經進入了真正學習的角色。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水平,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但是,教師設問遠不如讓學生質疑,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倡導“發現學習法”。這是一種“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方法”,即由學習者自行發現問題,發現知識,自己去概括,作出結論。這種方法要求學習者首先應具有一種獨特的素質──敢于提問和質疑。而這種素質的形成,又需要教師的開發、誘導與培養,不是與生俱來,或一蹴而成的。引導學生質疑設問,實際上是教師開發學生智力的第一步。因此,教師應該下大力氣去培養學生具備這種素質。孔夫子要他的弟子們“每事問”,我們要讓學生在讀書時多問幾個“為什么”。當然,還須給學生一些方法,即從哪些方面和地方提出問題。舉幾個例子來說。要研讀標題。標題好比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可以把握“全文”的某些意蘊的。學習魯迅的小說《藥》和葉圣陶的小說《夜》,就會自然地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小說取名叫“藥”和“夜”,它們分別有何深刻含義?要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意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知人論世”。這篇文章寫作時具有怎樣的背景?作者當時的思想境況如何,其寫作目的何在?如果我們對 1927 年的時代背景及在這種背景下朱自清的心態缺乏了解,那么今天的人們就難體會到《荷塘月色》一文中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悉”和“淡淡的喜悅”。要抓住文章的開關和結尾。為什么文章這樣開關,又那樣結尾,二者有何聯系?《〈吶喊〉自序》一文的開關和結尾兩段就十分關鍵:開關點題,為全篇總結總綱;結尾照應起首,說明寫作緣由。抓住這兩段就抓住了全文的線索和主旨。還可從段落關系,疑難句子含義等處設問,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難學,但我仍然堅持采用讓學生先自學、提問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生以舊知求新知,總會對課文內容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同時也會提出一些疑難的問題。事實證明正是這樣。學生提出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有的 30 多個,我把這看做是他們學習這篇課文的初步收獲,因為不深入讀書和思索是決不可能提出這么多問題的。
3. 釋難解惑
問題提出后,怎樣解決,誰來解決?自從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規定教師的三項職能是“傳道受業解惑”之后,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了。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原來教師就是“解惑”的。其實,這種說法也不全對,因為教師可以“解惑”,學生之間也可互相“解惑”,提問者在繼續學習、思考或受他人啟發后,也可為自己“解惑”。一句話,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來得共識、獲取新知。在課堂上,三三兩兩的小型議論,全班性的專題討論甚至辯駁,師生之間對話式的探討,都是釋難解惑的好形式。那種完全是學生問、老師答的簡單做法,是不利于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發現知識并形成能力的。我在講曹禺《雷雨》(節選)一課時,就如何正確把握周相園這個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同學們提出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補充介紹了周樸園的有關情況,以及作家本人對這個人物形象的評述,并組織學生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作了具體的分析,既抓住了人物的本質特性,又充分理解其思想物復雜性,從而使認識達到一定的深度。由此可見,質疑設問、釋難解惑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提出,因此這個過程不會完結,而會反復進行下去,人們的認識就這樣不斷地得以深化。這是完全符合認識論和學習的論的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