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無論那一種課型,都要恰當地處理好松與緊、疏與密、快與慢、靜與動等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要安排好時間,每一環節和步驟需用多少時間應心中有數,避免出現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以致影響按時完成教學計劃的情況。教學內容應有相當的密度,但也不是越密越佳,還是要講究疏密相間,一張一弛,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識特點。教學節奏要和諧、適當,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快慢結合,一忌平緩沉悶,令人感到乏味,二忌過疾緊張,令人始終處于亢奮狀態,透不過氣來。課堂上還應講究靜與動的藝術。川劇藝術家把自己的基本功歸結為唱、念、做(包括“打”)、默四個字。“默”就是舞臺上的停頓,演員貌似靜止不動,其實有著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課堂上決不排斥“靜場”,其時正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階段,應是思維的深入。而“動”則是學生思考成熟的交流和表露,為思維的外在表現。要做到靜與動的結合,形成嚴謹活潑的課堂氣氛,不可追求表面上的“熱鬧”,也不可“冷場”過火。
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和課型,為的是增強語文教學的科學性,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它不能也不應成為教師對課堂教學藝術不斷探索、銳意進取的一種限制。
既要規范化,又要多樣化,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隨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對規范化的要求與多樣化的探索二者關系的生動說明和準確概括。而規范化和多樣化,也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即最優化。而“遵循教學最優化的原則,保證課堂課教學在耗費師生最少的時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最大的效果”(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