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3.討論課。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專題的課堂討論。討論題應有一定難度,或能引出激烈的爭論,使全體學生發生濃厚興趣,積極參與。例如:“朱自清散文的特色”,“白洋淀派小說的風格”,“周樸園的思想性格”,“魯四老爺是殺害祥林嫂的元兇嗎”等題就很有討論的價值。討論,應事先要求學生作好充分的準備,擬好發言提綱。教師在討論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并適時點撥,使討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逐步深入下去。教師要作總結發言,肯定討論的收獲,并提出供學生講一步討論的新問題。
4.朗讀課。
這是以朗讀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詩歌、寓言、寫景抒情和狀物詠志的散文(過去人們稱為“美文”),以及戲劇作品,都可以朗讀為主要形式進行教學。語文是言語學科,育讀是它的一大特點。傳統的語文學習,重視吟育的功夫,這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師生反復朗讀課文,可以深入體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遣詞造句的佳妙。這不是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所能代替的。教師要講解一些朗讀常識,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掌握好邏輯重音、停頓、語調和節奏,并可作示范。朗讀方式可以多樣化:或個人朗讀,或分角色朗讀,或集體朗讀。
5.速讀課。
這是一種新的課型,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掌握快速閱讀法。面對技術革命的挑戰和猛烈增長的書山。沿襲已久的閱讀法已難以適應新的形勢。上前不少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快速閱讀法。這種閱讀法是“人從文字當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種方法”,它“完全不是表面性的游覽,而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讀者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幾種事實和結論進行分析,對某些概念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為形成新的知識打下一個基礎。”(《快速閱讀法》24頁)教師要向學生介紹這種閱讀法,在實踐中掌握這種方法的要領,學會整體閱讀和鑒別閱讀,并用各種檢測手段來了解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形成的狀況。
6.作文指導、講評課。
學生作文前教師進行指導,作文后進行講評,這是寫作教學的兩個重要環節。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觀察、分析客觀事物;審題、開拓思路:立意、選材;布局謀篇;不同文體的作法等。可結合課文教學進行,以教材作為學生寫作的范例,也可提供可參考借鑒的文章。教師在普遍指導的基礎上,應進行個別幫助。作文講評要求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收到切實的效果。講評有多種方式;教師可對學生作文情況進行有數據的有實例的概括分析,肯定優點,指出缺點,并做到重點突出;可選出一篇或幾篇優秀作文進行深入分析,以典型指導一般;可選出幾篇較有代表性的八方,由學生自己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評論;可印發一兩篇學生作文,教師指導全體學生評改,并展開討論;可采用對比的方法──作文與課文對比、原稿與修改稿對比、優秀作文與較差作文對比,并進行評議;可抓住作文中的一兩個主要問題,結合有關寫作知識深入進行專題講評;可組織學生寫出作文后記,在課上發言談心得體會,教師總結,揭示寫作的規律。等等。教師在講評中一定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保護學生八方的積極性。
課文課型不限于上述六種,還有綜合性的課型。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即使是同一種課型,也會出現多種形式。形式是受內容決定的。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而且,還要考慮到教育對象,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求教學的客觀效果。另外,就教師而言,毋庸諱言,個人總會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點。教師也要善于揚長避短,發揮個人的優勢,使課堂教學富有鮮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