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語文素養
如火如荼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新世紀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景象,也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過去那種教師“一只粉筆”“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式早已無法適應當今學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注重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抓住初中語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積極地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步發展,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轉變“教師問學生答”的簡單模式為多種形式地提出并解決問題。
過去的語文課上,往往是教師帶領學生讀課文,學生只需回答老師課前設計好的一些問題,學習十分被動。現在偶爾我也會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地設計成問題提出,讓學生在學習中去解決;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或獨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組展開討論,結果是課堂效果時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時令人驚嘆,慶幸自己沒有過多講解之感。例如,學習《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時,我設計了讓學生畫出并品析自己喜歡的詩句這一開放式問題,一女生就領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別具匠心,因為“朵”字會使人聯想到那顆流星猶如“花”一樣美麗動人。再如學《小橘燈》一課時,同學們建議每個小組都按照課文的動作描寫制作一盞“小橘燈”,拿到課上來評比。結果有兩個合作小組的“小橘燈”發出的光更明亮,原來那“燈”上面被均勻地扎了許多小洞。正當他們得意之時,其他組的同學反駁說:“那樣做燈是亮了,但費時間,豈不是耽誤了‘我’趕路?不符合當時小姑娘的心理。”
總之,課堂上靈活多樣的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會幫助學生自主地發現語文學習中的一些規律;不僅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語文素養,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潛能。課堂上老師放下的是絕對權威的“架子”,取而代之的是及時的鼓勵與熱誠的贊美;學生丟掉的是害怕答疑的種種顧慮,取而代之的是探討的爭論與熱烈的掌聲;避免的是內容上的“生吞活剝”,取而代之的是鮮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課堂上初中生思維活躍、喜歡標新立異等心理特點得以張揚,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智慧的火花時常在民主、愉悅的氛圍中閃爍。
二、轉變教師“獨霸”講臺的傳統模式為師生同登講臺的互動式學習。
1、師生共搭展示平臺,鍛煉學生的口才。每節課前的三、五分鐘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時間。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和學生商量決定的,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講一個成語故事、介紹一則名(格)言、介紹一位自己崇拜的人、推薦一本最喜歡的書等等。講解時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態自然,語言清晰簡潔到落落大方、語言流暢生動等。按順序輪流往復,每個學期每位學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講臺當眾講話的鍛煉機會,學生不僅練就了“說”的能力,滿足了初中生的表現欲,而且樹立了自信心。
2、搜集整理資料,學生走上講臺。 對于一些自讀課文以及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如“綜合性學習”等,盡可大膽放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做一回“小”老師或者主持人。學生經過合作小組內的認真準備——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課上進行搶答賽、展示成果(幻燈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課鈴聲已響,學生仍然興趣盎然,意猶未盡,如剛剛上完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這一內容,學生就查找到幾萬字的資料,制作展示了近百張的幻燈片,設計了20多個搶答題,課堂的容量增大了,學生的收獲增多了。這種做法既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等語文素養,又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和表現欲,使每個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一種成就感。就連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聽課”的教師也是每每會有意外的收獲和啟發,可謂師生互動“互惠”。
三、轉變作業 的布置與批改權由老師“獨攬”為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
以往作業 的布置與批改都由老師親自包攬,學生不分層次統統完成同樣的作業 ,結果是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我發現初中學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心理: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顧及,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才至關重要。因此平時的作業 、小考、作文等,老師完全沒有必要全批全改,因為這種傳統的做法,學生早已缺乏新鮮感,教師辛辛苦苦地批改,換來的只是學生拿到作業 本后只看下等級或分數就算了。代之以多與學生商量,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層次布置作業 ,采取學生批閱和老師批閱、家長檢查簽字相結合,學生合作交叉批閱和自己批閱相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批改查閱形式,當堂或當天反饋出結果。這種學生參與作業 的布置與批改,及時反饋的做法深受學生的重視和歡迎,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認真學習態度。
四、轉變復習時老師包辦代替為學生自己動手整理、合作編輯資料。
口語訓練的內容、文言課文的一些知識點及期末的復習課等,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是有計劃地指導初中學生自己梳理歸納字詞、文言實詞等知識板塊,如在教學《核舟記》這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能靈活地掌握關鍵實詞,就布置了查找用法與該課所學實詞相同的成語的作業 ,結果學生合作整理出來的成語就有400多個,如“勾畫了了”的“了了”是“清清楚楚”的意思,學生就找出了“不了了之”、“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心中了了”、“簡單明了”、“不甚了了”、“清楚明了”、“了了可見”、“ 不堪了了”等近十個成語來幫助理解記憶。此法既使學生掌握了課文中的實詞,又促進了學生對成語的理解,收獲頗豐。我甚至還進行了讓學生挑選、編寫學期(年)作文“自選集”,打印成冊后在班上展覽交流、評獎的嘗試。在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不僅起到了形成知識系統的復習作用,也鍛煉了學生的歸納整理、撰寫編輯等綜合素養。
五、轉變閱讀與寫作脫節的慣常作法為讀寫緊密結合的方式。
1、閱讀課與“摘抄與隨筆”作業 。我每周從六節語文課中拿出一節作為閱讀課。有目的地在課上進行學生自選與教師推薦讀物的閱讀和交流,如與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語文報”、《讀者》、課本推薦的名著等都是閱讀素材,同時還要求學生隨手做一些摘抄筆記,積累語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兩篇的300字隨筆,配合定期進行的“摘抄與隨筆”交流課,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興趣。一個好動的男生在“隨筆”中寫“從入中學到現在,老師每天要我們摘抄《讀者》里的文章。從那天開始,看《讀者》成為了我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時間長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讀者》就會全身不自在。”讀書已經變成了學生的一種自覺需要,讀書的態度端正了,閱讀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積累擴展了,寫作的欲望濃厚了。
2、課文閱讀與仿寫練習。在我帶領學生飽含激情地學習了現代詩單元后,一男生就創造性地模仿聞一多先生的《色彩》寫出了《風》:“活著是一種無畏的追求/自從東風給了我希望/南風賦予我力量/西風賜以我熱情/北風教會我堅強。/然而,狂風卻將我擊落/颶風又將我擊倒。/不過,我又挺身站了起來/最后,微風贈給了我微笑。”(已發表) 這樣生動而有哲理的詩歌。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初淺嘗試,深入探索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方式轉變研究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愿繼續“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