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語文教學中引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陸愛民(本文寫于2002年10月)
早在1998年,針對高中學生對語文的冷漠態度,筆者曾在當時執教的高一年級進行過一次小小的教學實驗——
在H版教材第三單元(“思路的探究”,小說閱讀)的教學中,采用“自讀為主、適當點撥;質疑問難,討論解決”的方法,在大約一周多一點的時間里,要求學生通過“單元導向”與“學生自讀”結合、“適當點撥”與“挑起沖突”結合、“置疑提問”與“心得交流”結合等形式,自讀課文,完成相關習題。整個教學過程 盡管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卻大大增強。在與學生深入交談過程中發現,他們對這種方法更感興趣的是:有較大的學習主動權。程度較高的,不必陪聽;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針對性的采用合適的方式去把握課文;程度略差的,也能在老師指導或同學幫助下,通過“抄”“思”等有所得。
按照現在的認識,這個實驗,從整體來看。學生依然是按照教師指定的“跑道”前進,學生依然沒有離開教材、練習冊的范圍,但是,它卻受到了歡迎。不難看出,這是因為本次實驗核心——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讀書、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師后面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體現了“把學習語文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理念!
現在,我們不難理解,這實際上正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可以說,我們是提前嘗到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甜頭——盡管那時還沒有明確的“研究性學習”的提法。
2000年8月,學校決定在新高一年級正式展開研究性學習的試點。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這次試點的定位是:在“讓學生有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學習的體驗”的基礎上,直觀地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學習”,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試點采用“課題研究模式”進行,并沒有要求在學科教育中實施。
可能就是因為有1998年那次成功的經驗,所以,我們很自覺地開展了“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除了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滲透“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想和做法之外,集中做的“大事”有以下五件——
⑴ 2001年5月,《〈藥〉的研究性閱讀》。這實際上是1998年那次實驗的模仿和深化。我們印發了“學習導引”。內容包括“課文背景的簡略介紹”、“推薦參考閱讀的書目”、“推薦網站資源目錄”等三部分。依然給學生一周左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選定題目,進行“研究”,寫一份“讀書報告”,進行交流。這里,方法是過去用過的,但學生是新的,他們依然有新鮮感,實踐獲得了成功。
⑵ 2001年6月,《基于網絡的〈史記〉研究性學習》。受“英特爾未來教育”和“基于網絡應用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影響,我們試圖運用“未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來進行教學。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史記〉電子輔助學習包》。提出“基于網絡學《史記》、立足課堂讀例文、虛實結合達目標”的整體設計,用“學習任務書”的形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完成指定任務的形式開展學習。這次實踐,由于硬件設施的限制,沒有能夠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是,卻為“研究性學習”中網絡的應用積累了經驗,開拓了視野。
⑶ 2001年9月,《〈荷花淀〉的研究性閱讀》。與《藥》不同,我們印發的是作者孫犁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作品所做的多次修改,要求學生根據這些資料,追尋作者的修改理由,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作出分析、判斷,寫出一篇“讀書報告”。這次,我們深入到文章的語言和表達的分析這樣一個層面的研讀,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應,但仍有不少學生較好的完成了任務。
⑷ 2001年12月,《與〈記念劉和珍君〉同題材作品的比較閱讀》。這次實踐的最初“動因”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魯迅、走近魯迅”。我們了解到周作人、林語堂的作品在中學生很有“市場”,而魯迅,則由于種種原因卻正在逐步遠離他們。為了提高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在初步理解魯迅文章的基礎上,我們印發了林語堂、周作人關于“3.18慘案”的同題材的文章各一篇,要求學生從語言風格、思想深度、藝術手法等方面入手,自己確定一個比較角度,進行分析。在比較中,大部分學生體會到了魯迅作品在思想深度、濃烈感情和表達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對魯迅的了解更進了一步。回想起來,如果說《荷花淀》是從作品文本變化本身提供研讀的信息刺激,促使學生“研究”的話,那么,這次就是從作品的外部提供了“參照物”,作為信息刺激,促使學生深入的“研究”。
⑸ 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作為整個年級“研究性學習”的第三輪實踐的主導項目,我們采用“長作業 ”“課題化”的方式,以“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為主題,要求學生自己確定題目、自己尋找線索和資料、自己翻譯整合,最終寫出一篇介紹某一項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成就的研究報告。顯而易見,這次實踐在規模、時間跨度、涉及內容綜合程度等方面與前幾次大不相同,要求也比較高。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真的完成了“研究任務”。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不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概況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在信息能力、文言能力等方面也獲得訓練和提高。
以上這五項“大動作”,并不是都很順利,但是,收獲是不少的。
一、 從語文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來看,大體形成了“單篇研讀”“多篇比較”“綜合主題”三種基本操作模式
以《藥》《荷花淀》的實踐為代表的“單篇研讀”。這一形式以某一篇課文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角度去捕捉課文表情達意的特點、探究作品的藝術魅力。
以“魯迅、林語堂、周作人比較閱讀”為代表的“多篇比較”。這一形式以課文為基點,引入若干篇有一定關聯的文章,要求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當然,這里用做“比較”對象,可以是老師提供,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覓,關鍵是“學生自己選擇比較角度”。
以《〈史記〉常識》和《中國古代科技》為代表的“綜合主題”形式。這種形式,實際上是“課題研究模式”的研究性學習的移植。學生可以在“綜合主題”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擅長,細化選題,有一定的“自由度”。選題的范圍往往不局限于語文學科本身,有一定的“學科綜合”特點,更加“生活化”。這里,關鍵是要有“語文”的特點。
無論采取上述哪一種形式,學生的選擇余地都比較大,教師的作用,一是提供“資源導向”和“咨詢服務”;二是組織好“研讀”成果的交流。當然,這一切都應該以“啟迪但不代替學生思考”為前提。
二、 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組織來看。突破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課堂講授為主的模式,從“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學習活動的組織”兩方面作了探索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注意加強了“信息刺激”和“信息整合”的力度,力圖把學生從“教材”引向更廣闊的天地,真正做到“變課文教學中的‘喂食法’(直接向學生講解課文)為‘覓食法’(提出挑戰性的要求由學生自讀為主),從而讓學生感到閱讀的樂趣,養成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負責的意識,逐步擺脫在對老師、對‘教參’‘范文’的依賴。激活其內在驅動力”。
在學習活動的組織上,從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出發,在強調學生閱讀文本的前提下,嘗試“通過寫作來學習”的途徑,探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在強調學生獨立閱讀的前提下,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交流,探索對學習內容“廣度”和“深度”雙豐收的新形式。
三、 從語文研究性學習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和策略來看,在前面提到的1998年那次嘗試基礎上,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在總結1998年實踐的時候,筆者曾經提出,“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前提是讓學生‘活’起來”。根據這一認識,提出了“三大原則和四項策略”。它們是“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動起來”和“放開手腳、不設禁區”的原則;“釜底抽薪、放開手腳”、“導向點撥,不露聲色”、“ 抓住矛盾,激化沖突”、“確保時間,強化反饋”策略。不難看出,這些“原則”“策略”是以課堂教學為背景,為了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而提出的。
根據我們的認識,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從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來看,這兩種教育、兩種學習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只有兩條腿都強壯,才能走得穩、跑得快。教育改革的真正意義在于:從"教育是人的一種生命體驗"、"學習是人的生命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發,在調整“傳授性教育、接受性學習"的同時,大力提倡、發展"體驗性教育、研究性學習",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如果這個認識基本成立,那么,研究性學習最終應該,而且也能夠進入課堂。
既然這樣,那么,這些“原則”和“策略”,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因為它們本身就表現了“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要求。不過,從我們這一段時間的實踐來看,還應該從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需要出發,作出必要的補充:⑴“因題聚焦、因人定策、因境制宜”的原則;⑵在教學組織中“提供豐富的信息刺激”和“預設與生成的指導相結合”的策略。
四、 在理論認識上收獲——研究性學習應成為語文基本學習方式。
在筆者看來,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語文,有這么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1、 從學生學習起點看,每個學生的起點是有明顯不同的。即使有大綱作為標準、有統一的入學考作參照,但意外不斷,“參差不齊”的現象層出不窮。
2、 語文學習個性差異,是所有學科中最為明顯的。這些“差異”,不僅是在學習習慣、個人愛好等,更表現在語文積累、知識結構等多方面。可以這樣說,要實現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須“量體度衣”到每一個個人。
3、 從教材看,“課文”依然是主要的形式。課文是多種語文要素的“聚焦點”。要能夠讀懂課文,實際上是“多種能力綜合”努力的結果。
筆者以為,這些特點所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個性化”“綜合性”等等,實際上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許多特征有相近之處。我們要尋找的正是能適應這種需要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固然有它進一步存在與發展的理由,但是僅僅靠這一方面是不行的。
如果我們把學生的頭腦比喻成一個倉庫,那么,當這個"倉庫"還是空空如野,或者這個倉庫的管理員剛上任時,我們需要"傳授"的方式。以便盡快在"倉庫"里建立起基本的"貨架",能夠有效的存放最基本的"貨物"。但是,在倉庫里的基本貨架已經建立以后,還一直追求"倉庫"里的"貨物的種類"和"貨物的堆法"的"一致性",試圖不讓這個"管理員"有獨立去進行"研究"怎樣處理這些"貨物",甚至完全忽視"管理員"的存在。那么,這個倉庫管理員的思想和行為,他的生命活動最重要的部分,就被剝奪了。
課題聚焦、目標多元、著眼發展、自主進行——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也是從學習方式角度應對時代挑戰的努力。
從上述語文特點出發,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引進“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那么,我們就有可能解決困繞語文教育界的這些難題,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