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閱讀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容提要]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中學階段,研究性閱讀已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的的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長期以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占主導地位,只注重積累課文中的語文知識,且眾口一辭的標準答案比較流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的培養。本文試圖從研究性閱讀的內涵和研究性閱讀的現狀說起。而后分別闡述研究性閱讀的要求(即:創設民主和諧的研讀氛圍、確立富有價值的研讀專題、確立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研讀方式、構建現場生成的研讀過程。)、研究性閱讀的策略(學生研究性閱讀的組織管理策略、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指導策略、研究性閱讀方法的指導策略、研究性閱讀的評價策略)。最后,指出在實施研究性閱讀時要注意的幾點:即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平等的參與者轉變,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不能越俎代庖;不必強求研究性課題的形成,更應重視解決實際問題;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注意強化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要將研究性閱讀貫穿到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去,使之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有機部分。[關鍵字] 研究性閱讀 內涵現狀 要求 指導策略
研究性閱讀的內涵及現狀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而研究性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閱讀,收集相關文獻資料作研究性質的真實閱讀,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特定的成果,并在成果構建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的學習形式,它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等特征。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行)》(2001年新版)中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可見,在中學階段,研究性閱讀已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的的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學科中開展研究性閱讀重要性還表現在:
第一,開展研究性閱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時代是知識和信息都迅猛增加的時代,是網絡化的e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各種資源層出不窮,真假偽劣雜糅,需要人們去判斷和分析,展開一定的研究,為我所用;同時,當今也是一個群眾性運用和創造知識的時代,開展研究性閱讀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另外,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傳遞信息的手段、表達感情的方式、審美價值的取向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因而,對人才也就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識豐富,更要具備定向檢索、分析、綜合、利用、創新知識(信息)的能力。中學生閱讀教學必須順應這種社會要求。
第二,開展研究性閱讀是人自身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人在閱讀中開展研究,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也是弘揚自身個性的過程,有助于個人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為其持續發展開創更廣闊的空間。《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人產今天知道的東西,到明天就會過時。真正的革命不只在學校教育中,它在學習怎樣學習、學習你能用于解決任何問題和挑戰的新技巧。所以終身學習對于每個人都顯得很得要,而閱讀無疑是學生未來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
第三,開展研究性閱讀也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由于受到傳統的“肢解式的教學法”的長期影響,我國大部分人的閱讀速度還停留在一百年前的水平,每分鐘一二百個詞。我們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必須徹底變革。
然而,研究性閱讀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長期以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其主要特征為:一是從文章結構入手解析“范文”;從積累語文知識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內容要點和零碎的語文知識點。現在各地使用的《教學參考書》就是典型例證。其“參考”內容有: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結構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修辭方法、練習答案等。這種用“生理解剖學”的方法和以獲得“生理解剖”結果為認知目的的教學,違背了閱讀的根本目的和閱讀教學的能力培養目標。二是從“讀寫結合”入手,把對范文的解析變為模仿范文的寫法來進行作文教學。長期以來,課本以體裁編組課文單元,用“單元知識短文”歸納、闡述本單元課文的文體知識,學什么文體的范文就設計寫什么文體的作文。這種編排模式,實際是把閱讀與寫作不同的思維過程和心理活動混為了一談。從寫作的角度解讀文章,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癥結所在。
二、“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很注重積累課文中的語文知識。事實上, “課文只不過是一個例子”。如果僅以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為積累目標的話,那實際是掛一漏萬;再說,識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以及重點語段的標準理解,更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閱讀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去掌握標準答案,而恰恰是為了培養學生探求正確結論、準確獲取文章信息的能力,不是要去專業性地分析文章結構,以及分析其中包涵有哪些語文知識點,而是要根據閱讀目的有效地理清作者表達在文章中的內容。
三、眾口一辭的標準答案比較流行。按接受美學的觀點看,閱讀是讀者和作者對話交流的過程,同是一部《紅樓夢》,有人看到了憤疾,有人看到了纏綿,還有人看到了哀怨,怎能是一個接受模式呢?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要求全班學生齊步走,分段、歸納內容和主題等都統一說法,甚至有讓學生死背結論以應付考試。而學生則以猜對教師的標準答案為榮,不敢也不愿發表自己的見解。二是閱讀理解僅停留在淺表層,沒有深入到文章中去玩味。三是閱讀視野狹小,僅停留在以課文解讀課文的小圈子里,對相關的語文資源缺乏利用。因此,很有必要廣泛開展研究性閱讀。
因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拋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而確立“研究性閱讀教學法”。
研究性閱讀的要求
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閱讀,以獲取和運用有關知識或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一般的,研究性閱讀可分為課堂研究性閱讀和課外研究性閱讀二種。二者在本ന上是沒有區別的,只不過課堂研究性閱讀受時間、空間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學生在資料獲得、成果的形成等方面與課外研究性閱讀有所不同,具有實時高效等特點,適宜適時的、小問題的研究,其研究問題一般由老師確定,當然也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確定。我們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把課堂研究性學習上成經驗交流課、成果匯報課等。
實施研究性閱讀,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研讀氛圍
這是進行研究性閱讀的基礎,要求教師具有民主化的教學觀念,樹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的理念,為學生創設一個超前的、開放的、民主的學習氛圍。要凸現學生主體,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教學中要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從而使自身的語文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和發展,也使他們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自主、自信的學習品質。要實現以上目標,教師還要十分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那樣不必要的清規戒律,要實行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如在學習《鴻門宴》時,突然有學生提出一個歷史性的問題:假如項羽殺了劉邦歷史會如何來發展?這樣的問題,在沒有民主和諧的研讀氛圍課堂上是難以有這樣智慧的火花閃現的。
二、確立富有價值的研讀專題
根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品質和年齡特點等實際情況,研究性閱讀并不意味著放手讓學生漫無邊際地隨意學習,而應通過師生合作,去尋找和確立少而精的富有研究價值的研讀專題,爾后再根據或圍繞這些專題開展研讀。那么,怎樣確立研讀專題呢?
確立研讀專題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線來確定研讀專題。一個段落乃至文章的寫作方法、主題思想等等,都可以作為中學語文學習的研讀專題。要注意的是,研讀專題應盡量建立在答案不確定的狀態之下,這樣才會使學生的探究空間更廣闊,暢想更豐富;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學生,盡可能根據學生的意愿來確立研讀專題,不要越俎代庖。因為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也是他們學習最投入的。
三、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研讀方式
研究性閱讀應以自主學習形式為主。這是由閱讀活動的性質決定的,讀解學和接受美學理論告訴我們,閱讀活動是作者、讀者、文本之間的互動過程。研究性決定了發現、創造主體的不可替代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前蘇聯閱讀學家C.N.波瓦樂寧教授提出的閱讀者守則中也強調:要全力以赴地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首先要獨立思考。因此,研究性閱讀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個人活動為主。
自主學習是研讀的基礎,合作探究是研讀的有效途徑。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合作學習是必要的,因為學習者需要同其他人聯系,以便對客觀世界如何建構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集體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只有通過集體對復雜的學習情境、個人提出假設或學習者自己關于問題解決的可能性的個人設想進行討論,才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建構。學習者在這種意義上才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學習,并把學習持續進行下去。”所以,在研究性閱讀中應讓學生充分地合作,自主地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師生合作,也可以根據學生對研讀專題的不同選擇,安排分組合作。讓學生以組為核心提出問題,探究知識,賞析詞句,研讀探討。
四、構建現場生成的研讀過程
研究性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活動都不應取決于一成不變的教案,而應由師生現場的研讀活動來決定。研讀教學過程 要輕事先設計,重現場生成。要根據課堂中研讀的實際進展,充分考慮研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師生多向的交互性、研究發現的多樣性來構建教學過程 。學生的質疑問難、誦讀感悟、研究發現、交流討論、實踐應用,教師的反饋調控等都是教學過程 現場生成的基點。所以,重視和利用好研讀過程中的現場生成,對提高研讀的效果,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性閱讀的指導策略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發展,教師由主宰課堂到主導課堂,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變革。因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師,而不是只懂語文。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自我全面發展;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質疑問難的隨機性,使教學過程 可能出現不可預知性,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駕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和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心態;三、教師不應是知識倉庫、權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學生學習的服務員、協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樂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樂于學習和運用新的教學設備(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樂于把閱讀教學與現實社會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一、學生研究性閱讀的組織管理策略
中學生的研究性閱讀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在整個活動過程 中,教師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注重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健康個性,并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教師的組織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探究興趣
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中學生認為“研究”是陌生的和遙不可及的,認為那是專家或研究生的事,教師要向他們講清楚研究性閱讀的性質、背景和目的,分析中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可行性,消除顧慮。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地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就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
2、處理好幾個關系
為了保證合作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還應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自學與引導的關系。語文的教學活動一般都是由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雙向互動構成的,學生的自主探究自然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在研讀的過程當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又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處理好教與學以及主體與主導兩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成人“個體內向式”的自學,而是需要接受教師指導與群體合作探究、交流的“群體外向式”的自學。只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與群體的交流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提高研讀的課堂效率。三是單一與多樣的關系。中學生的研讀應注意體現以讀、議、寫為主的基本方法與其他各種學習方法相結合的特點。如合作演課本劇,動手做小組實驗等等,以便更好地適應中學生活潑好動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征,激發他們開展研讀的興趣。四是同步與差異的關系。教師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語文教學中很少有標準答案,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差異,因而在他們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宜“一刀切”,只要是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習得,都應予以肯定和鼓勵。只有這樣,研讀過程中的學生合作才會更充分,探究也才會更深入,體驗也才能更深刻。
二、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指導策略
(一) 指導創新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以下方面尋找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向作者學習,培養創新意識
我們教材中的選文作者往往就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杰出人才。了解他們的創新活動,認識他們的創新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李白、蘇軾、陸游、曹雪芹等,他們在文學藝術領域,極力拓展,大膽創新,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輝煌的世界文化,他們的名子和業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教材。
2、領會作者觀點,激發創新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會獲得許多新信息,接觸許多新材料,尤其是作者的許多新觀點,都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如毛澤東的雄視千古的帝王氣魄(《沁園春 雪》),魯迅“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這些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無疑有巨大的激勵作用。當然,課外的例子也很多。
3、破除權威定勢,發展創新能力
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權威定勢顯然是套住人們手腳的繩索,總是權威牽住鼻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所以我們要啟發學生向權威挑戰。如有學生認為《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原因是焦母的嫉妒心理及戀子情結所致,有學生認為是焦與劉夫妻之間的性格反差所致,有學生認為是劉蘭芝不能生育而造成的……這些大膽的想法都是學生大膽打破權威定勢之舉。
4、涵詠玩味,吸取創新營養
有人總結,初讀魯迅的《阿Q正傳》,舒心可笑;再讀則斂聲屏氣,心有戚戚;第三次讀,則哀從中來,怒從中來,爾后化為冷峻的沉思。另外,也有學者曾總結過讀《紅樓夢》十四遍的不同感受。這些都說明一點,在閱讀鑒賞時,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獲得的初感(即藝術初感,第一印象)上,還須多次咀嚼,細細品味。朱熹說,讀書“譬如飯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優秀的作品者是蘊含深刻的,一次漫游不可盡窺其堂奧,只有沉下心來,反復體味涵詠,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創造。因此,我們要要求學生“書不厭百回讀”。
5、切磋問難,鼓勵創新思維
科學上的發明往往來自質疑,看到水開時壺蓋跳動,瓦特會問什么在壺里?看到蘋果掉下地來,牛頓會問為什么不往天上飛?現代閱讀學研究表明,閱讀應該是主動地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吸收。南宋教育家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在閱讀中,要培養學生多問為什么的習慣。如,《背影》為什么不用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而寫人物的背影?《桃花源記》桃源中人歷經秦漢魏晉為什么男女衣著仍悉如外人,而當今社會只幾十年就大不一樣了呢?《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沒有名子,為什么?
6、思想交鋒,磨礪創新品質
前面講過,學生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而交鋒式的討論是在討論中較多展開不同意見的正面交鋒以至激烈的論辯。如教《曹劌論戰》時,圍繞莊公有無“遠謀”展開的交鋒論辯;學習《楊修之死》時關于楊修該不該死的論辯;司馬遷若沒有受到“宮刑”能不能寫出《史記》的論辯等。
(二)研究過程的指導
1.選題的指導
選題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突出開放性。選題是研究性閱讀的開始,也是研究性閱讀成功的關鍵一環,選題不強調對現成知識的承襲學習,不因循課本的知識框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條件,選擇研究的課題。去年寒假,我組織學生到民間去采風,搶救性挖掘民間快要失傳的農諺、習俗,一個假期來,學生收獲不小。寫出了《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沭陽婚俗中的文化內涵初探》、《快在沭陽失落的傳統游戲》等研究性閱讀小論文。(詳見《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第七期)
指導學生選題由易到難,與課內語文學習相結合。學生已有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積累,特別是課內課文知識的積累,研究性閱讀應從課內到課外再課內外結合,從單元內到全冊,再跨課本綜合閱讀選擇研究問題,然后延伸到課外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哲學理論讀物等。比如,學了魯迅的好幾篇小說,有的學生就選了“魯迅小說中人物的研究”這樣的課題,課內外結合,較容易把握。
指導學生選題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關心時代發展,敏銳感受社會生活。培養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要兼顧雙綱,并與高考、中考接軌,使之突出在相應階段的實施價值。
教師參與優化選題。選題雖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依據個人愛好和專長,但教師的參與可以幫助學生優化課題內容,比如,有的學生學《雷雨》就選了一個“中國戲劇文化”作為閱讀研究的課題,就不合適,教師可及時糾正選題過大、選題無價值、選題不好操作之類的現象,提高研究成功率。同時,師生相互交流,也為選題困難的學生提供參考和幫助。
2.學生研究活動中收集、處理課題信息的指導
首先是鼓勵占有資料。閱讀材料是信息的來源,閱讀量的積累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條件。介紹資料知識,開設講座或個別談話,幫助學生了解資料信息的領域和來源,相關資料組成等知識,掌握獲取資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列舉可供利用的資料信息及其分布特點。
如前面提到的民間采風收集農諺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采訪,如何使用采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整理、篩選自己收集來的農諺和相關理論文章我還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閱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
3.研究成果表達的指導
最佳成果表達方式相對的,應根據課題內容和自身特長選擇。研究性閱讀成果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小論文。教師可開設論文寫作講座,推薦研究論文范例,以提高論文寫作質量。之后還要幫助學生反復進行自我論證,做好答辯準備。
三、研究性閱讀方法的指導策略
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的目的是過河,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我們讀書也得講究方法和技巧,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性閱讀的目的:以對閱讀的確切理解為基礎,通過收集資料,整理觀點,分析研究來創新,提出新觀點,建立新思想。
2.幫助學生建立研究的思路和閱讀研究的一般方法:a.確切理解,提取信息。b.篩選加工信息,歸納和概括。c.引申和發展。d.否定和批判。e.消化和應用。
四、研究性閱讀的評價策略
研究性閱讀成果的評價應是多側面、多層次的。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研究性閱讀的評價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強調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氣氛。
總之,在實施研究性閱讀時必須注意: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解疑,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敢于向課本及注解提出疑問;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平等的參與者轉變,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不能越俎代庖;不必強求研究性課題的形成,更應重視解決實際問題;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注意強化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要將研究性閱讀貫穿到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去,使之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有機部分。
[參考文獻]
《語文創新教育研究》劉永康 四川大學出版社
《魏書生教育藝術》龔春燕 董國華等 漓江出版社
《魏書生教育文庫》魏書生 沈陽出版社
《創造性閱讀訓練》周 鵬 武漢大學出版社
《語文教育學》張鴻苓 夏秀蓉 張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鐘啟泉 張華等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建構主義教學哲學探討》、《教育參考》2000年第五期 李其龍
《學習的革命》珍妮特.沃斯等 上海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