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說課稿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說課稿 下面我就高一經濟常識第四課第二節中的第一框題《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進行說課,分別從教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課中所處的位置及教學目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編在第四課第二節《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一框題,居單元節之首,又充分說明了我國三大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勞動者,體現了勞動者主人翁地位,這一課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因此,本課是我們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課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懂得自己是未來國民經濟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不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應當自覺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懂得作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民,應自覺依照職業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單元節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方面:了解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理解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能力方面:運用所學基本原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覺悟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增強法律意識,認識到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德育目標,這符合我們政治學科教學的目標要求。教學重點:⑴提高職業技能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⑵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
教學難點: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才是統一的。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討論法、啟發法與探究式教學方法和練習法相結合。 討論法: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閱讀討論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先是學生自己思考,最后分組討論,再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從方式上看,引導學生按要求閱讀文中材料,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理論,到交替運用閱讀、討論、回答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結合實際,探究課文中知識點,并提高個人修養,籍此落實教學目的。啟發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我在尋思上多下點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并嘗試了老師啟發學生自己提問自己的教學法,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獨特的思想火花。探究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這里我由于沒有經驗,不敢大膽施為,僅是適可而止。例如我講到“提高職業技能”時,我就如何提高職業技能問題上開展了五分鐘的自由發言,效果良好,總結為:作為中學生應當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四個問題來反饋,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圣陶老先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節課在教學中將閱讀討論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閱讀討論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政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探究式學習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九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以復習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并概述本課書第一節的主要內容, 理解我國的勞動者就業于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他們所處的地位是主人翁的地位。而主人翁地位又是通過現實的勞動者的權利義務體現出來的。引出第二節的內容──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讓學生閱讀回答問題,營造自主學習的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板書課題。 第二步、簡介背景:了解我國的勞動法是1994年7月5日頒布的,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它是一部全面規定勞動者權利和義務,保障各行各業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長期缺乏基本法的落后狀態從此結束,并開始逐步走向完整的勞動法體系的新局面。引導學生了解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的那些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步、簡單分析勞動者基本權利的含義和內容:主要以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我則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然后進行總結歸納,積極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