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教案(精選12篇)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
1、老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剪刀、線繩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
1、謎語導入引出圓柱。上下一樣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書:圓柱)
2、(課件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師:上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
3、拿出你準備的圓柱形物品,舉起來,大家互相檢查,看看你們準備的都是圓柱嗎?(教師也要認真觀察及時發現不符的,如果有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預設:鐵皮水桶、煙囪
二、體驗探究
1、認識圓柱
拿起你的圓柱,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圓柱有多少個面?再用手摸一摸,這些面有什么特點?也可以在桌上輕輕地滾一滾。
(1) 學生觀察,并用手摸表面、滾一滾。
。2) 集體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圓柱。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說)
預設:1、我發現了圓柱有三個面。(師: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個面)
2、我發現了圓柱的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師:同意嗎?那你們怎么知道這兩個圓完全相同呢?有沒有辦法驗證一下?(指名說)教師總結: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并板書:2個底面 相等)
3、我發現了圓柱還有一個面,(師:這個面有什么特點?和上下兩個底面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并板書:曲面)
4、剛才大家觀察的非常認真,那我們回憶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高),那圓柱有高嗎?(有)誰來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語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圓柱的高?(指名說)
那你們認為一個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而且它們的長度怎么能樣?(相等)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 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 掌握圓柱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二、重點難點:
1、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具、學具準備: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剪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提問;你們還認識這些幾何體嗎?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特征
1、 整體感知圓柱。
出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并請同學展示自己所帶的圓柱形實物。
2、 圓柱的表面。
、拧∶䦂A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啤≈笇в^察:摸到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征?(形狀、大小等)把它們叫什么面?;摸到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注意讓學生與平面相比較。方法:實物感受。)叫什么面?
板書: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面。
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 圓柱的高。
、拧≌n件顯示:展示圓柱形物體高度變化過程。請同學觀察:圓柱的什么發生了變化?學生回答后,
、啤熞龑В耗亩尉嚯x表示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恰≌覉A柱的高。師引導:“圓柱的高在圓柱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
⑷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根據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同時讓學生之間交流,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的結論。
。5)課件出示圓柱體的畫法
4、出示練習
5、 圓柱的側面展開。
、拧邮植僮鳎赫埻瑢W拿出紙圓柱形模型、剪刀、尺等,把圓柱形模型的側面剪開,再打開,觀察形狀。
、啤で蟀l現: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小組討論。
班級交流說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⑶ 延伸討論:展開的長方形的底和高與圓柱的關系。
。4)誰能從圓柱的側面與底面的關系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乘以高。
三、 鞏固深化
課件出示
四、出示課后作業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兩個底面 圓 相等
一個側面 曲面
無數條高 相等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和圓柱的7。知道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由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體驗從實物中抽象出圖形的學習方法。經歷圓柱側面展開的操作過程,體驗比較、發現、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和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師:出示圓柱和非圓柱的物體,觀察可以分成幾了幾類?
生:觀察、思考、請生匯報。
師:指住圓柱一類,請生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觀察、交流、匯報。
師:(出示書10頁下面的圖)這就是圓柱,(板書:圓柱)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生:思考、匯報,評價。
師:下面這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嗎?
電線桿、粉筆、茶葉筒、通風管
生:自己判斷、同桌交流驗證。
師:關于圓柱你想知道什么?
生:思考提出問題。
二、構建新知
1、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師:請生拿出準備好的圓柱,觀察由幾部分組成?
生:觀察、交流、匯報。
師:看書驗證我們剛才的想法。
生:看書驗證。
師:提問什么叫做底面?什么叫做側面?什么叫做圓柱的高?
生:邊指邊回答師的問題。
師: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請生上臺用色粉筆涂出底面、側面、高。
生:思考、匯報、評價。
師:圓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生:觀察手中的圓柱,找出底面、側面、高的特征,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而后請生匯報,評價,補充。
。ò鍟捍笮∫粯拥膬蓚圓、曲面、有無數條高)
師:怎么證明上下兩個底面大小一樣?
生:說自己的想法。
師:我們做個小游戲好嗎?(書11頁的轉動游戲)
生:動手做游戲。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說自己觀察到的形狀。
師:練習11頁的做一做。
生:同桌男生指給女生看,女生判斷正誤。
2、教學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師: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
生:思考、討論、交流、匯報、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驗證好嗎?請生上臺一邊說一邊動手剪給學生們看。
生:匯報,補充,評價。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幾種情況?如果只是沿圓柱的一條高剪,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生回答后出示剪好的展開是長方形的圖),一定是長方形嗎?有沒有正方形的情況?什么時候圓柱的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生:再次討論、交流、匯報,評價。
師:請生上臺一邊指一邊說給學生們聽。(板書:長=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圓柱的高)
生:再一次自己邊指邊口述。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四、課后小制作12頁的做一做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9~31頁的內容,練習七第1題。
1、使學生能認識圓柱和圓錐,了解他們的特征及區別。
2、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經歷圓柱、圓錐特征的探索過程。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建立空間觀念。
教師準備幾個圓柱形的'實物,其中一個能將表面的包裝紙裁剪下來,再準備用紙做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各一個,大小不等的圓柱體兩三個,一個小紙箱。
學生準備幾個圓柱形的實物,一張白紙,直尺等。
一、摸猜游戲,引入課題
。1)(教師用紙箱,裝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教師:老師這個紙箱中有幾個長方體、正方體等形狀的物體,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摸一摸,一邊摸一邊描述自己摸著的幾何體的特征,其他同學邊聽他描述,邊猜測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2)讓一位學生上來摸,其余學生猜。
提醒學生從棱的多少、長短,面的大小、形狀以及相互間的關系來進行描述。學生猜的時候可以在學生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去猜測,這樣,可以根據物體特征的完善而接近正確答案。
例如:圓圓的——球體
長長的,有六個面,每個面是平平的——長方體
(3)根據學生猜的情況過渡,引入課題。
教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圓柱,并探索特征
教師出示圓柱。
教師:這就是圓柱。各小組的同學拿出你們(或老師準備)的圓柱,摸一摸,了解一下圓柱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按小組互相交流,感知圓柱的特征。
全班交流小結,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板書。
板書:兩個圓,一個曲面
教師:同學們很善于觀察,一下子就看清了圓柱的各個部分及其形狀,下面我們繼續來研究圓柱的特征。在我們手里有這么多的圓柱,大家有什么辦法知道圓柱的上下兩個圓的關系?
學生說說自己想的辦法。
教師:大家選擇自己認為可行的辦法試一試。
學生分小組操作。(可以涂上顏色、墨水在紙上印,可以量圓的周長,可以量直徑等)
交流探索方法和結果,教師引導總結。
板書:相等的(在“兩個圓”板書基礎上補充)
2、測量圓柱的高
教師:同學們辦法真多,動手的能力也很強,證明了圓柱兩個底面是相等的。(教師出示兩個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圓柱)大家再來比較,這兩個圓柱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高矮不同。
教師:那你能說說什么是圓柱的高?
學生充分發言,教師引導小結: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圓柱的高。
觀察實物,討論:圓柱有多少條高?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通過觀察得出: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它們都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測量圓柱的高。學生拿出各種圓柱進行測量。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3、探究圓柱側面的特征
教師:大家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那這個曲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呢?請拿出準備好的罐頭盒,把它的商標紙剪開,再展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圖形?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沿高剪開后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也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請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展開后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學生動手操作:把展開后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發現: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板書)1、判斷下面那些是圓柱,并說明理由
教科書第32頁練習七第1題。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
教師:今天我們探究了圓柱的特征,大家說說,圓柱有些什么特征?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難點:1.建立空間觀念。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的模型茶葉桶等圓柱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學生自行看課本。
1、圓柱由哪些部分組成?
2、圓柱有幾個底面?幾個側面?幾條高?
3、你能說出圓柱的特征嗎?
4、長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條邊旋轉會形成不同的圓柱體,不妨自己一試。
(二)同桌互說P11做一做。
(三)找一個圓柱
1、感觸一下圓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2、明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圓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組共同互說:
1、圓柱側面展開是什么樣?
2、圓柱有何特征?詳細說一下。
三、匯報釋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練習二4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P15練習二1----3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3-4頁圓柱和圓柱的側面積“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判斷圓柱體,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3、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體的特征和圓柱體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怎樣推導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個長方體模型,若干個圓柱實物,其中要有一個側面貼有包裝紙的圓柱體。
2、學生準備若干個圓柱體實物。剪下書第127頁的圖形,膠水。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答
2、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
1、(1)請學生口答長方形的面積及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c=πd c=2πr
(2)口答:
、僖粋圓的直徑是8厘米,周長是多少?
②一個圓的半徑是3厘米,周長是多少?
2、(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教師出示準備的圓柱體,請學生回答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立體圖一樣嗎?如果讓你給這個圓柱設計包裝紙,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裝紙嗎?
1、學生口答
2、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探索
1、圓柱的認識
2、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3、練習
4、圓柱的側面積計算:
(1)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2)推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充分感知,然后說一說自己對圓柱的認識。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
板書:
底面 2個平面 完全相同 圓
圓柱
側面 1個 曲面
3、教師指著實物說明,圓柱的上下兩面叫做圓柱的底面,然后請學生觀察,猜一猜這兩個底面大小怎樣?
4、讓用學生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然后提問:
這是一個什么的面?
5、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6、讓學生找一找圓柱的高,然后教師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說明: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教師先畫出一條高,再讓學生畫高,教師提問:剛才大家從不同位置畫了高,說明高有多少條?
7、(1)口答,練習一第1題
。2)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
8、教師拿出一個有包裝紙的圓柱體,教師示范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然后貼在黑板上。
9、提問:你發現展開的側面是什么形狀?
10、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有什么關系?
長方體的面積= 長 × 寬
圓柱體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11、要求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如果圓的周長設有直接告訴我們怎么辦?
1、學生仔細觀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組討論
3、學生匯報。
4、學生回答
5、學生演示教師準備好的兩個底面
6、學生動手操作,然后說說自己對這兩個面的感覺。
7、請學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同桌互相說一說底面、側面各有什么特點?
8、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圓柱上畫出一條高。
9、學生動手操作
10、學生討論
11、學生匯報
12、求出圓的周長
c=πd或c=2πr
5、教學例1
6、解決問題
12、教學例1:一個圓柱底面的直徑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側面積?
13、學生完成解決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計算)
1、完成書本第4頁,練一練第2題。
2、完成書本第4頁,練一練第3題。
學生練習反饋:
四、作業
課內作業:練習一第2題
回家作業:1、練習一第3題
2、任取一個圓柱體實物,測量有關數據,計算出它的側面積。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
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中,體驗比較、發現、歸納的學習方法,并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高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長方體實物,圓柱形茶杯、圓柱模型,三角板、卡紙做的長方形(長17 cm,寬6 cm),圓柱形管子,吹塑紙、剪刀。
學生:每生自帶一個圓柱形物體,草稿紙。
四、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
1.談話導入。
教師:老師想知道,你們在一些節假日的時候,有沒有收到過別人送的禮物?(指名口答)老師也收到過別人送的禮物。(出示長方體實物)
2。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這是我們已經研究過的立體圖形,誰還記得長方體有哪些特征?我們在認識長方體時主要認識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樣研究的?
學生1: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觀察:數一數。(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研究方法)
學生2: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教師:除了長方體,我們還學習過正方體,誰知道正方體有哪些特征呢?
3.引出課題
。1)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形狀設計不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老師這兒收集了一些,你們看(課件出示):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教師: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簡稱圓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圓柱體。比如,教室里、窗外……
(2)指名口答。
學生1:日光燈燈管、窗簾上面的桿子……
學生2:晾衣服的框架、下水道管子、防盜窗……
教師:這說明圓柱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泛。
二、動手操作,探究圓柱的特征
1。畫圓柱的示意圖,引出課題。
(1)教師:老師讓你們課前準備圓柱形的物體,你們準備了嗎?拿出來,給老師看一下。你們能把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下來嗎?
(2)學生操作,畫出示意圖。(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教師在黑板上也一個圓柱的示意圖。)
教師:大家想不想好好研究一下圓柱?(想)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柱的特征。(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2。探究圓柱的組成部分。
(1)圓柱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請你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開始研究吧。ǹ梢酝篮献餮芯俊#
(2)指名匯報。
師:誰來說說圓柱有哪幾部分組成?……課件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圓柱圖形。
學生邊說邊指給其他同學看,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板書:2個底面1個側面并拿出教具(長方體盒子中的圓柱體茶杯)講解。
3。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的大小。
學生: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板書:面積相等)
。1)學生用學具驗證,然后教師指名匯報,你是怎樣驗證的?(學生:畫下來比較、量直徑……)
(2)教師指名一位同學上黑板與老師共同操作,驗證。
教師小結: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一樣,面積相等。板書:面積相等。
4。探究圓柱的高。
教師有選擇性的從學生的學具中選出兩個圓柱,比較這兩個圓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出圓柱的高。
教師:請看這樣畫一條線段是它的高嗎?(三角板斜放)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并與學生共同探究圓柱的高的特征。
板書:無數條高長度相等。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為了方便一般測量側面上的高)
5。整理圓柱的特征。(看課本第18頁的內容)
課件出示:教材第18頁的主要內容。仔細閱讀教材18頁例1的內容,注意邊讀書中內容,邊用筆畫一畫。
6。檢驗圓柱的高。
師生共同檢驗自己畫出的圓柱的高的長度是否相等。
7。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
。ㄕn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
三、反饋練習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題。
2.教材P20練習三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校對答案,不是圓柱的說說理由。
四、游戲拓展,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換
出示一個硬紙板做成的長方形(長17cm,寬6 cm),將它的長邊粘貼在圓柱形的管子上。
教師:這個簡易的玩具跟我們今天所學的圓柱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可以快速地轉動管子,看看會發生什么奇跡?先用教具操作,然后再借助課件演示給大家看。
學生:轉動起來是一個圓柱。
教師:是怎樣的一個圓柱?你能用具體數據來描述一下嗎?(高為17 cm,底面半徑為6 cm的一個圓柱)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和感想?
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冊P17《圓柱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冊P17《圓柱的認識》。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的最后部分,它對構建小學幾何知識的整體結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起著重要的作用。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有圓、長正方體作基礎)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教學這部分內容,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梢姡瑘A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觀察實物模型,操作學具等活動,經歷從實物抽象幾何圖形的過程,認識圓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經歷從圖形到概念的抽象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幾何的直覺及立體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經歷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進一步構建立體圖形的認知結構。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認識圓柱的側面的特征。多角度探究了解圓柱。
教學具準備:
微課視頻、多媒體、圓柱學具。
教學過程:
一、微課預習
學生回家看微課視頻,預習自學圓柱的認識,完成微課作業,尋找生活中的圓柱,制作圓柱,思考提出問題。
二、課堂回顧,驗收微課成果。
展示自己的圓柱,指一指底面、高、側面。會讀圓柱的相關數據。
三、課堂探究。將學生的問題按從易到難整理展示。
探究一: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
1、長方形沿著一條邊旋轉得到什么圖形。
2、不同的旋轉方法得到不同圓柱。
探究二:圓柱的展開圖
動手操作
師:請同學拿出自己制作的圓柱,剪開,展示。
討論圓柱的展開圖的可能性。
探究三:圓柱的側面展開后相關數據
圓柱的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什么有關。
三個不同的側面展開圖比較,得出符合側面展開的條件。
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思維提升:如果下圖材料正好做成一個圓柱,長方形的長和寬與什么有關?
探究四: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是那些圖形
小組討論: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那些可能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探究五:拿一張長方形的紙圍成圓柱。有幾種可能。認識相關數據。
四、練習鞏固
1、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2、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1)圓柱體的高只有一條。
(2)圓柱體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
沿著它的一條高側面展開是個正方形。
3、為這個罐頭盒設計一個包裝。需要一張長寬各是多少的包裝紙?
五、課堂總結
圓柱體的特點:
1、底面:兩底面平行,是兩個大小相同的圓。
2、側面:是個曲面,沿高展開是個長方形,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于圓柱的高。當側面展開是正方形時,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當沿著斜線展開是平行四邊形。
3、高:兩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六、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后思考
下面的長方形材料正好可以做一個高是10cm的圓柱,你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嗎?
八、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兩個底面圓形大小相等
圓柱
側面沿高展開長方形底面周長不等于高
正方形底面周長等于高
斜線展開平行四邊形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0頁的例1和第10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現圓柱、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資源:
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么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么特征?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么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么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征
(一)認識圓柱的特征
1、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于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后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并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為它有幾個面?
、谠倜幻總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么特點?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17-18內容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特點。
2、能建立圓柱的幾何模型,體驗從實物中抽象出圖形的學習方法。
3、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探索的過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發展空間觀念,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角尺、直尺、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引“新”明標--引入新課,明確目標
1、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粉筆盒,問:“這是什么圖形”?喚起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回顧,為新知識的學習作鋪墊。
2、揭題明標
揭示課題后,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關于圓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識?(學生自由回答,師將問題整理后抓住關鍵詞讀、寫、說并板書)
二、探“新”依標--依標導學,探究新知
。ㄒ唬┳詫W--發現圓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圓柱?
2、展一展:實物展示生活中的圓柱:保溫杯、唇膏、電池、圓的筆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認真看課本P17,重點觀察圓柱由哪些部分組成,要邊看,邊思考:
、龠@個圓柱形的物體,它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平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③你覺得,兩個底面有什么特征?
4、說一說
讓學生自說說自己的思考結果,驗證圓柱的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相等的圓。
5、讀一讀
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兩個面除外)叫做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ǘ┕矊W--小組合作,理解圓柱
1、剪一剪,量一量,議一議
拿出你制作的圓柱模型,四人小組討論:
①圈:剪一剪你的圓柱模型。
、诹恳涣浚毫繄A柱上下兩個底面的半徑、直徑;及身高不同大小圓柱的高。
、壅f:說一說你發現的圓柱兩個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圓柱的周圍是什么形狀?圓柱的高矮和什么有關系?
2、展一展,評一評
講解要求:
①你發現的圓柱上下兩個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狀?
、蹐A柱的高矮和什么有關系?
小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兩個面除外)叫做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張長方形的硬紙貼在木棒上,快速轉動木棒,看看轉出來的是什么形狀?
小結:長方形硬紙圍繞木棒快速轉動,可以轉成一個圓柱。
三、測“新”評標--達標檢測,評價目標
1、課本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圓柱有幾個底面?是什么形狀?
。3)圓柱有幾個側面,幾條高?
2、課本第18頁“做一做”第2題
(1)圖一的旋轉軸在哪里?
。2)圖二的旋轉軸在哪里?
(3)為什么同一個長方形會旋轉不同的圓柱呢?
3、練習三第1題
根據你對圓柱的理解,你能準確地判斷出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嗎?想一想為什么其他圖形不是圓柱?圓柱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四、結“新”拓標--全堂總結,拓展延伸
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圓柱
底面2個
側面1個
高一樣長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發現了什么?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凵罨兄好鎸@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賻熒黄鸢颜归_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趯W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儆懻摚浩叫兴倪呅文芊裢ㄟ^什么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谙胍幌耄寒攬A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布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案 篇12
設計說明
圓柱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的相關知識之后學習的。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組成不同,圓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在圖形的認識上又深入了一步;凇皵祵W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教學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遷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能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所以,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舊知,激發學生對圓柱特征的思考,使學生聯想到學習圓柱的方法與學習長方體的方法一致;在比較圓柱的側面和底面的關系時,適時啟發學生聯想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視實踐操作的作用。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創設較多的數學活動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思考,促使學生全方位地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有效地積累圓柱特征的相關知識,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圓柱模型
學生準備 圓柱形實物 剪刀 膠水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1)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
(2)關于長方體你了解多少?
預設
生1:長方體有6個面。
生2:長方體有12條棱。
生3:長方體有8個頂點。
生4:相對的面……
2、談話引入。
長方體由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組成,“相對的面面積相等;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屬于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通常研究它的兩個方面:即它的組成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
設計意圖:提問激趣,在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立體圖形的相關知識、激活已有的經驗之后,向學生滲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新知時,自覺運用知識的遷移,親身體驗研究立體圖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觀察、提問,給出圓柱的名稱。
(1)觀察教材主題圖。(課件出示)
師:這些物體在形狀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觀察圓柱形實物。
指出:像這樣,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上、下兩個面都是圓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3)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2、教學例1,掌握圓柱的特征。
(1)觀察實物,并摸一摸,明確圓柱的組成。
圓柱由三部分組成:上、下兩個圓面,一個曲面。
(2)物、圖對照,明確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俚酌妫簣A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
、趥让妫簣A柱周圍的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3)明確側面的特征及兩個底面之間的關系。
①摸一摸,說一說:摸一摸圓柱的側面,說一說它的形狀。
、谟^察、比較、思考:圓柱的側面有什么特征?兩底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鼓勵創新思維,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結論:側面是一個曲面,上、下兩個底面大小一樣。
(4)認識并理解圓柱的高的含義及特點。
出示兩個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圓柱。
觀察、思考:兩個圓柱有什么區別?
交流、明確:
、賵A柱的高: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趫A柱的高有無數條,且長度相等。
(5)指出擺放方式不同的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學生獨立完成教材18頁“做一做”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