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教學設計
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地形復雜多樣】1.復習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脈、丘陵和盆地。讀第24頁圖2.4我國地形分布大勢,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在我國是不是都有分布,從而得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結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已經學過的一些國家進行對比,突出我國地形的這一特點。2.講解關于山脈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頁的活動1。講解山脈的走向,板圖的效果也很好。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如下。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中國臺灣山脈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3.對照第24頁中國地形圖,完成第26頁活動2和3。鼓勵學生將這個練習深入下去,嘗試多分析練習中所沒有的山脈界線,教師也可補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線。4.不同種類的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節的學習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分三步進行教學。首先通過第25頁的四幅景觀圖,配合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高原的畜牧業、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貴高原的梯田,說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第二步針對教科書第24頁的4幅景觀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地形種類的特點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最后帶領學生閱讀第26頁的閱讀材料,并提出問題: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了?對于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也可以布置學生圍繞“地形對人們的影響”這個專題,課下去搜集材料,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言和交流,針對人類和地表形態的關系進行討論。總之,在這段教學中,過程和結論同樣重要,應該讓學生體會探求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記住零散的知識。【山區面積廣大】1.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你們知道各種地形分別占我國領土總面積的多少呢?哪種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2.完成第29頁活動的第一項,在繪制餅狀圖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先計算出所對應的圓心角,再將相應的份額標注在圖上,最后涂上顏色并添加圖例和注記。3.向學生介紹山區所包括的范圍,并得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4.討論山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結合第30頁活動的第2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有利條件,另一組研究不利條件,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發言,相互補充,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5.完成第30頁的活動第3題,這項活動應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處山區的學校應盡量聯系實際,探討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平原地區的學校可以展開如何幫助山區脫貧致富的討論,研究平原和山區經濟的互補性等問題。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研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