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教案
教學建議
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不要過分注重學生對具體地形名稱的記憶,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學會使用地形圖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另一重點在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過渡引入:復習上一章所學習的有關中國的人口、民族等知識,進行過渡: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怎樣的一個自然環境之中呢?這樣的新課引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把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交代。
2.設問引入:根據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有關地勢和地形的知識,向學生提問: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地形區嗎?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脈、盆地、丘陵的名稱?這樣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聯系實際引入:從學生所在的地形區講起,如果學生不知道名稱,可以先從地形的特征引入,從學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觀說起。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親切感,也培養了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能力。
4.圖片、視頻引入:課前準備我國不同地形區的圖片資料,或者我國各地形區的視頻短片,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帶領學生讀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據顏色的分布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布,推測中國地勢是否有可能呈階梯狀分布。復習有關地形剖面圖知識的基礎上,讀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證實剛才的推測。
3.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一項內容,明確三級階梯的界線,同時提出問題: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為主?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第22頁圖2.2時,準備一些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區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這里不必過早地出現大量的地形名稱,掌握地形種類就可以了。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這一教學過程可帶領學生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2題到第4題。可采用分組討論的辦法,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專題,然后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最后教師應作適當的補充和總結。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要點歸納如下。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可以自制一個透明小水槽,用實驗來說明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同時可以自制復合投影片,將長江、黃河、珠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復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地形復雜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