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5.講解少數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漢族的人口數和全國人口總數,其次讓學生計算出漢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比。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的少數民族數據表,找出人口超過1 500萬和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計算出55個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們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師總結:相對于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于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這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讀課本圖1.17“我國民族的分布”。學習該圖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總結出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二是學會閱讀專題地圖的步驟和方法。
2.指導學生使用圖例、注記來識別我國主要的少數民族。
3.請學生帶著以下幾個問題去閱讀分布圖:(1)漢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是否存在沒有漢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區?
4.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全國沒有一個省、市、自治區是單一民族的。相對來說少數民族分布在東北、西南、西北。進一步總結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5.指導學生開展課本第20頁活動3。討論: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的好處。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關問題,例如:(1)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分布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漢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個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從漢族?
2.教師最后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的民族政策。
(1)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的安定統一,尊重人權,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
(3)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參考資料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例如,中國處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是用與中國有空間關系的大洲和大洋來說明中國的位置。
地理位置分為:①數理地理位置(或絕對位置),用經緯網來確定。②自然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周圍陸、海、山、河等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③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國與鄰國具有政治意義的空間關系。④經濟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與具有經濟意義的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
地理位置是影響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陸上邊界
我國和俄羅斯接界的國境線最長,東起吉林省渾春市防川,界碑立在距圖們江口15千米處,防川地區東以張鼓嶺與俄羅斯為界,西以河道與朝鮮為鄰。黑龍江省已開辟許多邊境貿易口岸,其中綏芬河市有鐵路、公路通向俄羅斯的遠東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內蒙古自治區的滿洲里是中俄國際鐵路邊境站,與俄羅斯的外貝加爾斯克市相距20千米。在新疆也有一小段中俄邊界線。
我國與朝鮮基本上以河道為界,北段為圖們江,南段為鴨綠江。兩江源白頭山天池是兩國的界湖。中朝有國際鐵路相通。遼寧省丹東市是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和北方陸疆與海疆的交匯點。
我國的內蒙古、新疆和甘肅一小段與蒙古國接壤。在內蒙古的二連浩特市有國際鐵路相通。鐵路兩側,分別立有花崗巖界碑,內側1千米立起高大的拱式國門,上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我國與巴基斯坦在1965年就簽訂了中巴邊界議定書。國境線在五六千米高的喀喇昆侖山脈上,中巴國際公路通過的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紅其拉甫山口,嵌著國徽的界碑分立公路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