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為國家和社會節約了大量撫養成本,也使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xx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80%。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也顯示,我國人口的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為3 611人,增長了154%。計劃生育帶來的好處已經使少生、優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人口年齡構成
中國的人口年齡構成仍較年輕,目前正向縮減型方向發展,1982年后14歲以下各歲人口在逐漸減少。據xx年統計:0~14歲的人口為28 979萬人,占總人口的22.89%;15~64歲的人口為88 793萬人,占總人口的70.1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 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個百分點。
年齡構成的變化將使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一般男16~59歲,女16~54歲)的絕對量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長。
中國現有勞動力資源,接近世界發達國家全部勞動力數量之總和。1995~xx年,每年約有1 900萬人進入勞動力適齡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勞動力適齡人口行列僅800~1 000萬人,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較快地提高,但xx年中國65歲及其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超過9%,低于19xx年工業發達國家的占總人口 10%的老齡化水平。
民族構成
據xx年統計,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5 940萬人,占總人口的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 643萬人,占總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 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 523萬人,增長了16.70%。
人口素質有待提高
人口素質是指人口的質量特征,包括人口身體素質、人口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人口身體素質是人口健康水平,其衡量指標有營養狀況、嬰兒死亡率、人口平均壽命等。人口文化素質是指人口受教育的狀況及與此有關的生產經驗、生產技能等,其衡量指標有多種:例如每千人中的大學畢業人數,每千人中的技術人員數,以及文盲率等。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素質是生產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人口素質高,可促進生產發展;人口素質低,則限制生產的發展。思想道德素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思想品質、民族氣節、愛國精神等,也是人口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人口素質的一般途徑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控制人口數量,普及優生優育知識;發展醫療保健事業,發展體育運動等。
據1990年的統計,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仍很低,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2~15歲的青少年中10.8%是文盲,15~19歲人口中,將近一半沒有受過初中教育,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高達40%以上,小學文化程度占37.2%。在工業部門中,工程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2.8%,工人中的80%文化水平達不到初中畢業。上海目前25歲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總人口7.3%,在全國居領先地位,但此比例不僅低于美國(31.9%)、日本(14.3%)、加拿大(37.4%),還低于菲律賓(15%)和韓國(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