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學設計
(學生介紹白族“三月三”歌節和三道茶以及白族頭飾(風花雪月)的說法)
l 三道茶就如其名,分三杯逐杯上。第一杯苦澀,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喻意中年過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又甜又苦,代表老年細味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就是三道茶的人生哲理
l 三月三: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來唱歌和看熱鬧的年輕人,往往以村屯為單位,打扮得齊齊整整,特別女青年,同一個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樣的發辮,發辮上系同樣的頭繩、花結,同樣的劉海發式,包同樣的花頭巾,同樣色彩、樣式的上農、長褲和花鞋。眾人進入歌場,先游逛一周物色對象,然后入棚對歌。你問我答,通宵達旦,連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離。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對歌。也有些地方日間在野外對歌,夜間轉到村寨對歌。在三月三歌節中,倘若男、女雙方越唱越有情,往往雙方互贈禮品,互約今后相會之期,姑娘所贈多為自制布鞋。
l 白族少女的頭飾叫“包頭”,據說象征大理的四大特色:白色的,垂在脖子上的流蘇由365根絨線組成,象征大理下關的風;包頭最上沿的白色絨線象征蒼山的雪;下面的花自然象征大理上關的花,整個包頭呈半圓形,象征洱海的月。所以大理的四大特色就是“下關的風,上關的花,蒼山的雪,洱海的月”,簡稱“風花雪月” 。
2.傣族:傣族少女楊麗萍將傣族舞蹈帶進北京,享譽全國,名聞世界,傣族著名節日是──潑水節,關于潑水節的來源,版本有很多,估計很多同學都有耳聞,大家也來說一說!
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后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里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傣族少女和潑水節場面圖10-15)
傣族舞蹈聞名全國,請同學著傣族服裝跳傣族舞(音樂伴奏)
3.瑤族:盤王節的故事(圖和故事見素材)
4.彝族:火把節(故事)和學生葫蘆絲吹唱表演
(二)調查報告:我班、我校的民族構成
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展示有關民族的圖片)
滿族 朝鮮族 回族 漢族端午節
(圖10-15)
延伸:想辦法去了解或調查:我們所在小區、所在地區、所在省的民族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