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長城
第14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和掌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的建立;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人民空軍的誕生;飛機的國產化;空軍的現代化;導彈部隊的組建;導彈部隊的裝備;導彈的戰斗力。
(2)培養學生從各種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實施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國防鋼鐵長城形成的歷史。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指導學生收集課外資料、閱讀課文,觀看圖片資料、音像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獲得知識。
(2)引導學生分析國防現代化即鋼鐵長城的形成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演示人民海軍、空軍發展的歷程,進行不同時期的國力、軍事力量的對比,在比較中體會國家的強大與國防力量增強的關系,提高通過比較掌握知識的能力。
【分析】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掌握知識,提倡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國防鋼鐵長城的形成反映了國家與民族的日益強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2)認識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而使學生樹立國防意識,激勵同學們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奮發努力,報效祖國。
【分析】通過落實該目標,使學生樹立起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策略
本課講述的是國防建設的巨大成就。本課教學適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充分討論和交流,了解國防建設的巨大成就,師生互動建構新知識。其模式為:提出問題一自學探究一合作交流一提煉總結。
1.課前指導學生查閱網站、書報,搜集資料,了解人民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的發展過程,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獲得知識。
2.針對學生對軍事的了解不是太多的情況,教師應補充材料,充分利用圖片,讓學生從對比中直觀感受國防現代化的進程。
3.利用教學內容挖掘情感教育的內涵,如通過對“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等問題的探究,使學生增強民族責任感,樹立國防意識,激勵同學們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奮發努力,報效祖國。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介紹了國防建設的巨大成就,即鋼鐵長城的形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究:人民海軍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空軍的建立和發展;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
本課知識網絡框架:
四、教學引入
歷史教學的導入要注意歷史的發展順序和歷史知識的銜接,使學生自然地由已知走向未知。設計得當的導語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就扣住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種興趣和欲望還會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
方法1
情境引入
多媒體放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的閱兵場面和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閱兵場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國防建設的現代化進程,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愿望。
教師導入:50多年前的開國大典上,當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五星紅旗,中華民族把珍藏心中一個多世紀的激情都進發出來,縱情歡呼。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天安門。當時的受閱武器95%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而建國50周年大閱兵時,95%的武器為國產新裝備。望著這一幕幕動人心魄的畫卷,天安門城樓上85歲高齡的開國上將楊成武感慨萬千:“彈指一揮50年,人民軍隊換新顏。今天的閱兵式是國慶閱兵中最壯觀的一次。”正如這位擔任過開國大典閱兵副總指揮的老將軍所親身感受的那樣,一個“新”字概括了今天大閱兵的鮮明特征。“新”,一支軍隊生機勃勃的象征;“新”,一個國家繁榮興旺的標志。注目強大的機械化方隊,凝望那一枚枚直指云天的紅箭,那機動靈活的反坦克導彈,那笑傲蒼穹的地空導彈……這一切都顯示了我國雄厚的國防實力,標志著我國國防科技的最新進展。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國防現代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