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農4:要搞窮富拉平:自留地,果樹,自養豬、雞、鴨,生產工具等,都要轉歸社有;還有部分桌椅、板凳、刀鍋、碗筷都無償歸公社食堂。
農5:入社前,我家的豬、羊全宰了吃了,果樹也砍了當柴火。
農6:實行軍事化,全公社編成了15個營、50個連。還實行房屋公有,搞集體住宿,社員男女老幼分開,按編制集中居住。禮拜六才回家度周末。
農7:全縣總動員大煉鋼鐵,男女老少爬高山,背礦石,大部分婦女也上山了。煉鋼積極性是高,可地里莊稼沒人收,只有老師帶著一些小孩摘一點棉花,拾些谷穗。地里的棉花大部分沒有摘下來。
農8:這樣吃法長不了。
農9:我家兩個強勞動力,養一個孩子;李四家6口人,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勞動力不一樣,干活不一樣。可供應是一人一份,我家比李四家還少拿三份。
農10:才吃了幾個月的飽飯,就又開始吃咸菜了。我家表姑從城里回來,說糧食憑票限量供應,讓我找點地瓜干,我也沒有啊。
師:利用課件概括人民公社的特點(一大二公);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分組討論:“你支持人民公社的做法嗎?”“按勞分配好還是按需分配好?”“共產主義要不要實現?如何實現?”
生1:各地生產水平很不平衡,公社規模太大,平均分配損害富隊富社的積極性。
生2:按需分配是按人口計算的,勞動力強的貢獻大,得到的報酬反而少。這樣的供給制不能調動勞動者積極性。
生3:嚴重地脫離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水平,脫離中國農村的實際,使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生4:還是按勞分配好,比較公平公正。
生5:共產主義的原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更合理,但是,只有產品極大豐富了以后才可能實現。沒有這個條件而否定按勞分配的原則,就會妨害人們勞動的積極性,就不利于生產的發展,不利于社會產品的增加,也就不利于促進共產主義的實現。
生6: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個相當長和相當復雜的發展過程。
六、國民經濟的調整
教師展示課件簡述:困難局面出現的原因和簡況;中央提倡調查研究、同舟共濟;國民經濟調整的主要措施;大慶油田建成、工農業產值逐步恢復等成就。
師:“大躍進”持續3年,人民意氣風發、干勁沖天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然而,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在全國泛濫,國民經濟秩序混亂,各種比例失調,損失和浪費驚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國以來少有的嚴重自然災害;與此同時,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導致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物資缺乏,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人民生活困難。“躍進”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黨及時決定實行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新的轉機。
七、小結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拓展思路,評價、概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留給我們的思考。
生1:夸大了主觀努力的作用,以為只要大搞群眾運動,就一定能建好社會主義。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高速度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客觀可能性的基礎上,必須遵守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法則。
生2: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要按規律辦事,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方針政策,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反之,就會遇到挫折并出現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