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生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盡管出現嚴重的失誤,但總的趨勢是前進的。因為中國共產黨勇于正視自己的錯誤,并不斷糾正。
生4:報紙的宣傳要深入、踏實、細致,反映實際,不能有不實之處。新聞記者看問題要全面,要頭腦冷靜,要實事求是。下去采訪,不要人家說什么你就報道什么。要自己動腦筋想想是否真實、是否有理。
教師總結: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大躍進”曾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夢,這個夢包含了太多的內容。然而,這個夢無可挽回地破滅了,人民急切地想實現美好的家園藍圖,但饑餓和危機把他們拉回到了現實之中。但愿我們能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這節課上同學們表現非常踴躍,課前查找的資料豐富翔實,課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動,分析問題思路清晰,視野非常開闊,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課后可以在學校論壇中提出來,我們再繼續進行討論。
研究性學習及作業
登錄校園網站,在“學校論壇”中“文科”欄目下的“歷史論壇”中,教師提出話題。
師:“大躍進”的年代已經遠去,現在很多人把那荒誕離奇的做法當作了有趣的談資;有的人則對它的嚴重后果耿耿于懷,給予非議。我想與同學們討論兩點看法。課后,請大家依據網上提出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寫一份“建設意見書”。
第一,“大躍進”是特定歷史環境和社會心理下的產物。廣大群眾滿腔熱情的沖天干勁也是空前絕后的,他們響應政府的號召,為早日改變城市、農村的落后面貌,為實現工業化、機械化,過上美好生活,夜以繼日地奮斗在田間地頭,甚至十天半月地連續作戰,的確創造了許許多多前所未有的奇跡。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不免令人為之感動。這畢竟是一場激蕩人心、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社會試驗。其中體現出的艱苦奮斗和純粹獻身的精神,就像絕大多數人都已看到的那樣,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第二,“大躍進”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對過去在經濟建設中急功近利的許多往事進行了總結和思考,在全局上再也不會出現類似“大躍進”那樣違背科學規律的蠻干了。但浮夸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今天,在各地各部門浮夸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統計腐敗”和“數字出官”都是不爭的事實,似乎已經成了一種難以治愈的政治慢性病。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發表話題,進行討論甚至辯論。
生1:1958年的天氣很好,糧食產量也不錯,國庫里也存有糧食吧,怎么后來就死了那么多人?
生2:為什么和蘇聯關系突然惡化?
生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生4:位于西部的一個貧困縣“豪情萬丈”,要建成跟北京、上海一樣的大馬路、大廣場、大花園!
生5:無獨有偶,東北地區一個欠發達的縣也“不甘示弱”:“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
生6:由于原材料不足,有些工廠不得不時開時停,停工待料;有些建設工程,安了柱子沒有房頂,建成了房子沒有機器設備,不能及時投入生產。
生7: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不能有急躁情緒,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去武斷決策、盲目攀比。
……
〖教案點評〗
本節常規課,設計不落俗套,獨具匠心。漫畫、圖片穿插期間,問題討論與小組合作都顯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學習便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主體參與的能動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教學效果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