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五)訓練達標:(10分鐘)
1、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們的生活方式變革,觀念進步 b、城鄉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c、國家重視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
2、下列不屬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是?
a、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 b、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國有企業的“ 鐵飯碗” d、醫療保險制度
3、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具體表現在:①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是生活保障得到加強 ②再就業工作普遍得到加強 ③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 ④醫療保險制度 改革也邁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4、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的衣柜中不會出現的是:
a、藍布褂 b、黃軍裝 c、牛仔褲 d、連衣裙
5、對改革開放前人們在服裝方面的特點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而且數量有限 b、發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c、人們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蘭色解放裝 d、時裝表演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6、1972年,有一位外國人來到中國,那么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 b、人們用來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飯
c、大街上人們的服裝只有灰色和蘭色兩種 d、人們大多住在簡陋狹窄的房子里
7、我國正在實行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后,職工醫療保險費用的支付者是:
a、社會統籌 b、職工單位 c、個人 d、以上三方各承擔一部分
8、建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曲折,其中對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的是:
a、土地改革運動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d、聯產承包責任制
9、綠色食品這一概念,其內涵主 要是:
a、營養均衡 b、粗細搭配 c、科學衛生 d、吃飽吃好
10、你認為改革開放前,糧票的流通是由于:
a、 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 b、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
c、商品經濟的產物 d、經濟發展水平敵,商品供應匱乏
11、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60年代,城鎮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餓車了浮腫病。今天的人感到奇怪:“我們今天每月吃了21斤呀,為什么你們會餓出浮腫病呢?”因為今天中國人的物質水平發生了變化,“吃飯”這個詞匯,包含著越來越多的“吃菜”的意思,而60年代,每月僅有3兩左右的油和肉。在當時,一些機關工作者,常成群接隊到山區和郊外挖野生植物的塊莖,把它們磨成粉末,來彌補糧食定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