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循環系統的組成。
2.知道的組成及功能,說明血漿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釋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
4.說出什么叫貧血、發炎和血清
5.知道人體的血量、輸血和血型的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操作能力。
2.通過對三種血細胞的比較,培養學生對比歸納的分析能力。
3.通過學習三種血細胞的正常值,培養學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探索成分的實驗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人體的血量、輸血和血型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每個健康公民都有獻血義務的思想教育。
3.在分組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本節知識結構體系
教材分析
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關于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之一。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人血永久涂片分組實驗觀察的組織與指導,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先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加抗凝劑的)及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1)
創造條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實驗,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從色澤和容積上將血漿和血細胞加以區別。識記是由血漿、血細胞兩部分構成的。結合課上用顯微鏡“觀察永久涂片”的分組實驗和三種血細胞的掛圖,來加深學生對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形態、數量、結構的認識,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而且結合閱讀教材將有關知識以表格或兩歧分枝表解式加以總結歸納,從而實現精加工和組織策略的訓練。表格式歸納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 細胞特征 | 功 能 | |
血 漿 (55%) | 水 分 | 91--92% | 淡黃色、半透明液體,除去纖維蛋白原,剩余的黃色透明的液體部分叫血清 | 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
蛋白質 | 7%左右 | |||
葡萄糖 | 0.1% | |||
無機鹽 | 0.9% | |||
血細胞 (45%) | 紅細胞 | 男500萬左右 | 兩面凹的圓餅狀,無核,直徑7.7微米,含血紅蛋白。 | 運輸氧和部分CO2 |
女420萬左右 | ||||
白細胞 | 0.5--1萬 | 形態多樣,比紅細胞大, 有核 |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 |
血小板 | 10--30萬 | 個體最小,形狀不規則,無核 | 促進止血、加速凝血 |
聯系日常生活實際,理解血細胞的功能,加深識記效果。結合化驗單分析相應的病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關于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建議通過一個演示實驗:取一只試管加有抗凝劑的,待血細胞沉淀后,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后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后讓學生觀察: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根據觀察結果讓學生明確以含氧量的多少,來確定名稱的依據。
關于血量可采用直觀教學法:用四個 1.25 升的可樂瓶裝紅墨水來代替人的血總量,加深學生對自己量的感性認識。
教法建議(2)
關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條件的學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學,教學過程 大致分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課題: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及已有的知識提出假設:是由液體的血漿和血細胞構成的;根據假設讓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宏觀觀察加抗凝劑的和微觀觀察涂片(取下層的深紅色的部分做臨時裝片并結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觀察),最后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分析及對書本知識的閱讀,得出結論:是由液態的血漿和有形的血細胞兩部分組成的。關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漿的功能,再逐個探索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據的各成分的功能,讓學生歸納的功能。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本節內容較多,建議用兩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新課的引入: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它是由一千多萬億個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都需要進行新陳代謝,這就需要人體內有四通八達、高效率的運輸網絡,它及時給細胞運來氧和養料,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運走,這樣才能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板書:第四章體內物質的運輸
人體內這一運輸網絡就是循環系統。
出示掛圖:介紹循環系統的組成
講述:
循環系統是一個由心臟、血管組成遍布全身的封閉管道系統,在其中循環流動著。也可以說,循環好比人體內紅色的河流。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這河流中奔騰的河水就是。
板書:第一節
講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二字,如醫生為了診斷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驗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過多,必須及時輸血,有些疾病如乙肝、愛滋病,它們可通過傳播。可見與人體關系非常密切。
提問:有關的知識,你們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學生:是紅色的粘稠液體,聞起來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運輸作用。
提問導入 :
是具體擔負運輸任務的,它經常運載著大約 200 種物質,是一支組織得相當完善的隊伍。這支隊伍都有哪些隊員,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們除了起運輸作用外,還有其他的功能嗎?
板書:(一)的組成和功能
探索的組成:
[提出問題] 由什么構成?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假設。
[提出假設] 如果由液體血漿和有形的血細胞構成,那么把加抗凝劑會看到分層現象,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看到血細胞。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設計: 1 、宏觀觀察的組成 2 、顯微鏡下觀察的裝片
實驗 1 :觀察的組成
方法步驟:25頁(課外小組的學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實驗步驟)
1.在量筒內先加幾滴5%的檸檬酸鈉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
引導學生討論:
為什么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內容:
1.是否分層?分幾層?
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結合彩圖四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組成 比較 | 位置 | 顏色 | 約占總量(%) |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
試管中原本紅色的出現了分層現象,上部分為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約占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占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2 顯微鏡下觀察的涂片
方法步驟: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載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載玻片做推片,將推片自血滴左側向右移動
(3) 當血滴均勻地附著在兩片之間時,再將推片向左平穩地移動(兩片成30--400夾角)。
(4) 推出均勻的血膜
2.用低倍鏡觀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4.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指導觀察:結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觀察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類型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 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
血涂片里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
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
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實驗結果分析]
教師出示掛圖示的成分,并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
由觀察的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
讓學生找到書看第23頁血漿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結論]并板書:
1、 識別三種血細胞:并填寫三種血細胞的比較表。
2、 討論填寫三種血細胞的形態和數量
分別探索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①介紹紅細胞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②讓學生觀察紅細胞與氧氣結合和分離的錄像思考: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或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只試管加有抗凝劑的,待血細胞沉淀后,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后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后讓學生觀察:
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此現象說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學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
讓學生回憶初一第二學期學過的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據剛學過的血紅蛋白的特性,重新給動脈血和靜脈血下定義。
動脈血: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后,使呈鮮紅色,這種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叫做動脈血。
靜脈血:血紅蛋白與氧分離后,使呈暗紅色,這種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血叫做靜脈血。
④簡要介紹什么是貧血?貧血的癥狀以及治療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于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這時候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2)探索白細胞的功能
觀察白細胞吞噬病菌的錄像思考:
1.當身體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
2. 白細胞有什么功能?
3. 傷口化膿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
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簡要介紹“發炎”的實質是什么及發炎有什么重要意義?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是臨床化驗的重要項目。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于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復習總結:學生完善三種血管的比較表
血細胞名稱 | 形態結構 | 正常值 | 功能 |
紅細胞 | 男: | ||
白細胞 | |||
血小板 |
課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指導學生收拾實驗用具。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
是由什么組成的?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各有什么功能?學生回答,教師點評、歸納,并由此引出新課: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點學校的學生可采用研究性學習來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現象:當不小心,把皮膚劃破時,流出,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么皮膚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師演示實驗:出示A、B兩試管,A試管裝的沒加抗凝劑,B試管裝的也沒加抗凝劑,但在取血時用竹簽不停地攪動。
學生觀察兩試管的出現了什么現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體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A試管的凝固成了血塊,且血塊周圍有一些淡黃色的液體,B試管的不凝固。
教師指出:血塊周圍的淡黃色液體叫血清。
出示投影:
處理 | 現象 | |
A試管 | —— | 血塊+血清 |
B試管 | 竹簽攪動 | 不凝固 |
提問:為什么試管B的不凝固?
學生回答:是用竹簽攪動的緣故。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攪動能使不凝固?
教師舉起竹簽讓學生觀察其上的紅色絲狀物,用水沖洗,變成了白色的絲狀物。
指出:這些白色的絲狀物叫纖維蛋白,那么,洗去的紅色物質應該是什么?
學生回答:紅細胞。
繼續引導:同學們想一想:B試管里的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學生回答:纖維蛋白
教師引導:但在成分中并沒有發現有白色的絲狀物,這纖維蛋白從哪里來的?
教師講解:原來血漿中溶解著纖維蛋白原,它可轉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
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并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
教師講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膚劃破流血后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教師提問:
剛才同學們觀察A試管里的,除了血塊外,還有少量淡黃色透明的液體,我們叫它血清,請思考:血清與血漿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
投影:比較一下:、血漿、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異:
血漿 | 血清 | ||
成分 | 血漿+血細胞 | 含纖維蛋白原 | 不含纖維蛋白原的血漿 |
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的各成分的功能歸納的總功能,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并聯系在皮膚一章講過的可調節體溫,最后用下面的投影總結具有運輸、防御、調節體溫三大功能:
第四章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探究活動
3)2,硝酸鉛),“B型血”(0.02mol/L BaCl2 ,氯化鋇),“O型血”(蒸餾水),“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 AgNO3,硝酸銀),“B型血清”(0.02mol/L NaI,碘化鈉);載玻片,吸管等。
方法步驟:
(1)教師將配置好的4種分別標上“趙”、“錢”、“孫”、“李”,表示分別取自4位車禍傷員,他們急需輸血。
討論:閱讀以下資料,設計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確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 | B型血 | O型血 | AB型血 | |
A型血清 | 無沉淀 | 有沉淀
| 無沉淀 | 有沉淀 |
B型血清 | 有沉淀 | 無沉淀
| 無沉淀 | 有沉淀 |
(2)實踐方案的可行性。確定4位車禍傷員的血型。
討論:
(1)根據4位車禍傷員的血型,確定輸血用的血型。
(2)為什么提倡義務獻血?一次適量的獻血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紅細胞在不同濃度的鹽水溶液中的反應,理解輸液的原理
[問題] 為什么配置生理鹽水的濃度為0.9%?
或輸液為什么用0.9%的生理鹽水?
[假設] 如果紅細胞只在0.9%的生理鹽水里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形態,那么,紅細胞在低于或高于0.9%的鹽水中形態都會有改變,從而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的目的:探究紅細胞在不同濃度的鹽水溶液中的反應,理解輸液的原理
實驗材料:新鮮動物、試管、顯微鏡、載玻片、滴管、5%檸檬酸鈉、0.9%生理鹽水、1.1%鹽水溶液、0.6%鹽水溶液、0.3%鹽水溶液、蒸餾水
方法步驟:
1. 取六個潔凈的試管,分別放入3毫升新鮮的動物,并分別滴入幾滴5%檸檬酸鈉溶液,輕輕地震蕩試管,使溶液跟均勻混合,以防止凝固.
2. 留下一個試管作為對照。對其余的五個試管,編成1、2、3、4、5號,1號試管里加入3毫升1.1%鹽水,2號試管里加入3毫升0.9%生理鹽水, 3號試管里加入3毫升0.6%鹽水,4號試管里加入3毫升0.3%鹽水,5試管里放入3毫升蒸餾水。(如下圖)輕輕地震蕩這5個試管,拿它們與對照的試管相比較,觀察顏色發生了什么變化?
3.再從這6個試管里各取出一滴液體,分別滴在載玻片上,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注意紅細胞的形態變化(與正常對比)
4.將看到的實驗現象添寫在下表中
正常 | 1號 | 2號 | 3號 | 4號 | 5號 | |
血 色 | ||||||
紅細胞形態 |
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實驗結果]
1.(1)、(2)、(3)號試管里的除了紅的顏色稍微淡一些以外,其余的沒有多大區別。而加入0.3%生理鹽水和蒸餾水的(4)、(5)試管里的卻變成了透明的液體。
2.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放了0.9%生理鹽水的里的紅細胞形態結構都是正常的。放了1.1%鹽水的里的紅細胞出現皺縮,形態比正常的小;放了0.6%鹽水的里的紅細胞膨脹,形態比正常的大;而放了0.3%鹽水和蒸餾水的那兩個試管的里卻看不到紅細胞,因為紅細胞都被脹破了,其中的血紅蛋白分散在血漿中,這樣的在試管里看上去是紅色透明的。
[實驗結果的分析]
血漿的滲透壓跟0.9%氯化鈉溶液的滲透壓相當,所以0.9%氯化鈉溶液叫生理溶液或生理鹽水,它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在等滲溶液的紅細胞能維持正常的形態,發揮正常的功能,凡是高于血漿正常滲透壓的溶液,稱為高滲溶液,紅細胞在這種溶液中就會由于細胞中的水分的滲出而皺縮,影響其功能的發揮。凡是低于血漿正常滲透壓的溶液,稱為低滲溶液,紅細胞在這種溶液中就會由于水分的滲入而膨脹,甚至于細胞膜脹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