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行為(精選3篇)
第三節 社會行為 篇1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說出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舉例說出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理和假設,嘗試探究螞蟻的多咱行為。對比觀察四種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中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群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動物的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延續的意義。
2、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假設。
難點:1、社會行為形成的本質和意義。
2、探究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實施。
三、 課前準備 教師:
1、搜集社會行為的動物的文字資料、圖片、錄像片。
2、設計并制作課件。
3、錄像片段(動物世界)。
4、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參考情境。
5、和學生一起到周圍環境中觀察動物的行為。
學生:1、收集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的資料、圖片、錄像片。
2、仔細觀察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昆蟲的行為。
3、預習探究實驗,提出有探究價值的探究問題,小組確定本組選題,初步擬訂探究方案。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群體生活的動物(獅子、斑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會行為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哪些動物是群體生活的。播放錄像,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群體生活的動物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內部形成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分工;有的群體形成等級 白蟻的社會分工:雌蟻、雄蟻、工蟻、兵蟻。。觀察社會生活的動物的錄像片,討論社會行為的特征。提問:群體生活的動物有哪些特點?討論、表達交流:分組匯報討論結果并以實例說明。觀察圖片,找出其中的雌蟻、雄蟻、工蟻、兵蟻。質疑:為什么雌蟻的腹部那么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征?參與討論一起歸納總結討論結果。 展示圖片,啟發學生進行分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請同學找出其中的雌蟻、雄蟻、工蟻、兵蟻。引導學生思考:分工的社會意義,雌蟻的龐大體形對種族延續的意義。哺乳動物的群體中有等級 閱讀教材產生疑問:羊群走路靠頭羊,為什么?觀察狒狒的群體生活圖片,找出哪一個是首領。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學生一起分析。 一同觀看圖片找出等級。(提示:群體中按個體大小、健康狀況、力量強弱劃分) 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動作、聲音、氣味等聽一段錄音,猜猜這是誰?體驗人類傳遞方式多樣而高等,其他動物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呢?閱讀教材中黑長尾猴發現敵害時向同伴發出警報以及昆蟲的信息傳遞,說出動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信息傳遞的趣味性,信息傳遞在生活中的意義。引出其他動物的信息傳遞方式。引導學生分析人類在防治蟲害方面的舉措。 小結:動物群體生活的意義。討論總結: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都是很重要的。動物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它污的群體生活是如何維系的?總結、質疑,引出探究課題。探究螞蟻的行為:提出問題 根據生活經驗說出螞蟻的一系列行為,列出探究問題:1、是否排斥其他群體成員;2、如何識別群體成員;3、怎樣將信息傳遞給同伴;4、螞蟻最喜歡甜食嗎?根據本組的興趣確定探究主題。 鼓勵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及時交流。 和學生一起選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作出假設對所選問題作出認為合理的假設。鼓勵學生根據常識大膽猜測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 閱讀教材并結合教師的探究提示初步擬定探究計劃,完善計劃,成員分工,自主探究。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交流、研究。(一星期時間)(查閱資料,實驗)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反思,完善探究報告。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補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飼養螞蟻;2、怎樣難使現象明顯;3、把紙片換成其他物體可以嗎?4、注意組內的分工合作; 客觀的評價,鼓勵探究精神,對新的創意給予肯定。組織學生間的交流和自評參與互評。總結實驗,開闊思路回顧探究中遇到的問題。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第三節 社會行為 篇2
第三節 社會行為
本節教學建議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很多,學生會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出更多的資料,或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課上進行討論。組織好討論很重要,要引導學生注意把握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即群體中的分工與合作,認識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理解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群體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實現的呢?這是認識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產生的問題。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條件。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同種生物間、不同生物間的聯系錯綜復雜。他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為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信息交流的意義果真如此重要嗎?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樣的?提出這樣的問題后,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本節的探究活動“螞蟻的通訊”。這一活動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準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關于本節的技能訓練,可提示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進行推理和假設。如蛾類有明顯的趨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蟲都有趨光性呢?怎樣才能證明?實驗的基本設計思路是:用來實驗的昆蟲要有黑暗和光明兩種環境可以選擇,此外,昆蟲種類和數量要足夠多,還應具有代表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說出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舉例說出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方發與過程: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理和假設,嘗試探究螞蟻的多咱行為。對比觀察四種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中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群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動物的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延續的意義。
2、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假設。
難點:
1、社會行為形成的本質和意義。
2、探究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實施。
課前準備
教師:
1、搜集社會行為的動物的文字資料、圖片、錄像片。
2、設計并制作課件。
學生:
收集和社會行為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方案一: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播放錄像,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指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 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哪些動物是群體生活的。
(二)社會行為的特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征?參與討論一起歸納總結討論結果。
2、展示圖片,啟發學生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請同學找出其中的雌蟻、雄蟻、工蟻、兵蟻。
引導學生思考:分工的社會意義,雌蟻的龐大體形對種族延續的意義。
3、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學生一起分析。
一同觀看圖片找出等級。(提示:群體中按個體大小、健康狀況、力量強弱劃分) 1、觀察社會生活的動物的錄像片,討論社會行為的特征。
2、討論、表達交流:分組匯報討論結果并以實例說明。
觀察圖片,找出其中的雌蟻、雄蟻、工蟻、兵蟻。
質疑:為什么雌蟻的腹部那么大?
3、閱讀教材產生疑問:羊群走路靠頭羊,為什么?
觀察狒狒的群體生活圖片,找出哪一個是首領。
(三)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體驗信息傳遞的趣味性,信息傳遞在生活中的意義。
引出其他動物的信息傳遞方式。
引導學生分析人類在防治蟲害方面的舉措。
聽一段錄音,猜猜這是誰?體驗人類傳遞方式多樣而高等,其他動物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呢?閱讀教材中黑長尾猴發現敵害時向同伴發出警報以及昆蟲的信息傳遞,說出動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四)小結l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動物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它們的群體生活是如何維系的?總結、質疑,引出探究課題 討論總結: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都是很重要的。
(五)探究螞蟻的通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鼓勵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及時交流。
和學生一起選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鼓勵學生根據常識大膽猜測并進行科學的分析。
3、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補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飼養螞蟻;2)怎樣難使現象明顯;3)把紙片換成其他物體可以嗎?4)注意組內的分工合作;
客觀的評價,鼓勵探究精神,對新的創意給予肯定。
組織學生間的交流和自評參與互評。
4、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1、根據生活經驗說出螞蟻的一系列行為,列出探究問題:1)是否排斥其他群體成員;2)如何識別群體成員;3)怎樣將信息傳遞給同伴;4)螞蟻最喜歡甜食嗎?根據本組的興趣確定探究主題。
2、對所選問題作出認為合理的假設。
3、閱讀教材并結合教師的探究提示初步擬定探究計劃,完善計劃,成員分工,自主探究。
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交流、研究。
(一星期時間)
(查閱資料,實驗)
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反思,完善探究報告。
4、回顧探究中遇到的問題。
方案二: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準備一些《動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資料及有關動物傳遞信息的資料。
(2)面包、魚缸、螞蟻(一窩)、28張正方形白紙片、28片楊樹葉
2.學生準備:課下收集各種動物群居的資料及有關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資料。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獨居的,也有營群居生活的,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你們知道有哪些動物是營群體生活的嗎?
2.這些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整理成體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組做得更多更好。 查資料、討論、總結。
學生可能會將如下動物寫在黑板上。
1.白蟻、羊群、雞群、牛群、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這些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如白蟻的社會行為。
(二)社會行為的特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對學生的總結加以補充,并歸納出以下兩點:
1)社會行為:動物營群體生活,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征
(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2、多媒體播放課前準備的《動物世界》剪輯錄像
1)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
2)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雞(有一只漂亮健壯的大公雞)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頭羊)
請學生分析這些動物是怎樣生活的,并總結出共同特點。 1、分析這些營群體生活動物的特點,總結如下:
1)這些動物不是獨居的,是很多動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們不是同種的許多個體簡單的聚集。
3)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5)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
2、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回答
如:分析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1)有一個最占優勢的雄狒狒,是首領。
2)有下級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領的優勢: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筑巢場地。
4)首領的職責:負責指軍整個社群的行動,并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這就是一個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級社會。
分析蜜蜂群體是有組織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負責產卵,繁殖后代。
2)工蜂負責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撫育后代、照顧蜂王、防御敵害等。
3)雄蜂負責與蜂王交尾。
它們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繁衍。
分析雞群和羊群
在雞群和羊群中都有占優勢者。
1)雞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壯的大公雞為首領。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頭羊為首領。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1)是群體的領導者。
2)享有取食、選擇配偶的優先權。
(三)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陳述:營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成員,少則幾十只,多則幾千至幾萬只,它們的分工合作需要隨時交流信息,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動物的語言是很豐富的。包括動物的活動、聲音和氣味等。分組討論一些群體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無重復地列舉出來,可以把電視、網絡、課外資料的新信息告訴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小結: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界150多萬種動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語言來交流傳遞信息,維持著種族的生存和延續,如果我們人類能掌握動物的語言,對于我們保護和利用有益動物,防治和消滅有害動物是很有幫助的。 學生舉例,小結如下:
1)動作傳遞信息。
如:蜜蜂的圓形舞和“8”字擺尾舞,可以告訴伙伴蜜源的距離和方向。
如:雄黑鸛是從頻頻地點頭來招呼雌黑鸛的,雄白鸛則是以上、下喙發出啪啪的響聲來表示“歡迎”雌白鸛占巢的。
2)聲音傳遞信息。如:母雞有多種不同的鳴聲,而每一種鳴叫聲表達不同的信息,有的叫聲是召喚小雞的,有的叫聲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聲表示敵害即將來臨。
3)有靠氣味傳遞信息的。如:螞蟻外出尋找食物時,能夠利用它的分泌物來標志路線,引導同巢的其他螞蟻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4)蝙蝠、海豚是用回聲定位來傳遞信息的。
(四)探究螞蟻的通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陳述:上節課我已安排第一組利用課外時間完成39頁探究實驗,把研究螞蟻通訊的方式的實驗過程和結論現在向全班同學匯報。
聽取學生匯報,對不足之處加以提問。
2、許多種動物營群體生活,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就需要通訊。例如:蝶蛾類昆蟲的雌蟲,體表腺體分泌能吸引雄蟲的物質——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揮發性物質,并且有特殊的氣味,雄蟲靠觸角上的嗅覺感受器感受到同種雌蟲性外激素的氣味后,就會飛過來同雌蟲交配。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再看一下熊貓、長尾猴、蜜蜂各自的種群內又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
教師播放錄像一:一只發情的雌熊貓爬到樹上發出一種聲音,聞聲兩只雄熊貓跑過來為奪取交配權打斗起來,最后戰敗一方逃走,勝方與雌熊貓交配……
錄像二:一只黑長尾猴發現雄鷹在天空盤旋時,發出一種叫聲,仍在大樹外側或站在草地上容易受到襲擊的猴立即聚集到樹林附近濃密的樹枝間或竄入密密的灌木叢中。另一只長尾猴發現地面有一條蛇,發出第二種聲音,其他猴子聞聲后,腿直立并仔細審視地面……
錄像三:蜜蜂發現蜜源后,返回巢跳起舞蹈(8形舞、圓形舞、抬頭、低頭、擺尾,各有不同的含義,代表著不同的信息),其他工蜂得到信息到蜜源處采蜜……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使用它為人類造福,請同學們討論:如何利用害蟲的通訊方式消滅害蟲? 1、參照下列層序進行匯報:
1)探究課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2)本小組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
3)探究計劃及行動:
(1)用大些的魚缸(透明、便于觀察)飼養一整窩螞蟻(在野外找)。
(2)在距蟻穴稍遠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蟻群派出的偵察蟻如何偵察?(報告看到的現象的每一個細節)
(3)偵察蟻返回去后,見到其他工蟻有何細微的行動?
(4)在偵察蟻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張紙片,讓它從上面爬過。待大批工蟻出洞時,取走或挪動紙片,觀察螞蟻的行動。
(5)螞蟻在紙上留下氣味了嗎?如何證明?
(6)用多張小紙片事先鋪滿螞蟻要走的路徑。當蟻群走過后將小紙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圓形等。并將食物放在圓心處,螞蟻的行動有無變化?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7)補充說明。你們用什么飼養螞蟻?做實驗用什么食物較好?把紙片換成楊樹葉可否?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
實驗結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設?
2、了解動物不同的通訊方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誘劑,誘殺農業害蟲。
②在田間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誘劑,干擾雌雄蟲之間的聯系,使雄蟲無法判斷雌蟲位置,從而不能交配,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五)總結: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動物與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類與動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隨意滅殺某種動物;人類應更好地處理好與動物的關系尊重動物的各種行為,因為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利用動物的行為、語言為人類服務從而使人與動物的關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四、板書設計 社會行為
五、練習題:
1.具有社群行為的一組動物是
①螞蟻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屬于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動作
b.鳥類的各種鳴叫聲
c.蜂王釋放的特殊分泌物
d.烏賊受到威脅釋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體是一個社群,是因為
a.蜂群中蜜蜂數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敵害
答案:c
4.一個白蟻的社群中,其職能為建筑蟻巢,喂養雌蟻、雄蟻、幼蟲和兵蟻的是
a.雄蟻 b.雌蟻
c.工蟻 d.兵蟻
答案:c
5.下列不屬于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動作 b.鳥類的各種鳴叫聲
c.蜂王釋放的特殊分泌物 d.蜥蜴遇到敵害,斷掉尾巴
答案:d
6、判斷:
(1)因為一窩蜜蜂中蜜蜂的數目很多,所以人們說蜜蜂是營群體生活的昆蟲。( )
(2)動物的通訊行為是維持群體生活的必要條件。( )
(3)猴群體中最占優勢的“首領”雄猴,能夠起到指揮和保衛群體的作用。( )
(4)雖然螞蟻和白蟻是不同種的動物,但是它們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交流信息。( )
7、材料分析 昆蟲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靈敏的嗅覺器官識別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蟲利用氣味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學語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誘外激素氣味作為呼喚配偶的“甜言蜜語”,能被距離數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習慣過“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員間的通訊聯系”,甚至各種級別的分化和形成,不少與“化學語言”有關。請回答:什么是昆蟲的“化學語言”?雌蛾能釋放什么物質來作為“化學語言”?
答案 昆蟲利用氣味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學語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誘外激素氣味作為呼喚配偶的“甜言蜜語”,能被距離數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
8、傳說公元前2xx年,項羽逃到烏江邊,看到張良用螞蟻排成的“霸王自刎烏江”六個大字,氣得拔劍自刎。你知道張良用什么方法讓螞蟻排成字嗎?
答案:張良事先用糖漿寫好“霸王自刎烏江”六個大字,一只螞蟻嗅到糖香,立刻用觸角將這個信息傳遞給其他螞蟻,其他螞蟻嗅著這只螞蟻一路留下的氣味找到食物,從而在糖漿上聚成蟻字。張良利用了螞蟻愛吃糖及有“語言”傳遞信息的特性。
第三節 社會行為 篇3
學習目標:
1、 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和意義。
2、 初步學會用觀察法研究一種常見小動物的行為,知道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3、 說出社會行為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應用。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和意義
難點:觀察小動物的行為
學習過程
一、 情境引入
1、 播放一段有關蜜蜂蜂群生活的片段。
2、 列舉說出自己生活中所觀察到的螞蟻、白蟻、猴、象、鹿、狒狒、等生物的群體生活的有關現象。
3、 討論這種生活的共同特征。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說出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和意義。
1、 自學教材p37-38,結合“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圖和“狒狒的群體生活”圖,對比不同動物社會行為的特點。
2、 小組討論,交流所總結的“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
3、 結合前面所學有關“動物行為的意義”,討論總結動物“社會行為的意義”。
4、 拓展反思:比較一只野兔的生存情況和一個猴群的生活狀態,說明各自生長和存活的不同。
學習任務二、知道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學會觀察小動物。
1、 學生分組完成探究實驗:
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設:根據螞蟻會成群跟隨前面的一只螞蟻去直接獲取食物作出假設。
制定實驗計劃(提示學生可根據教材p39-40圖示來討論設計);
討論和完善計劃;
實施實驗計劃,觀察預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反思實驗得失。
2、 拓展反思:不同的生物群體內信息的交流是否一樣?可通過教材p39中內容來討論總結。
學習任務三: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播放課件:“性引誘劑在生產中殺蟲的良好作用”,同學們討論根據社會行為的特征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 系統總結:
通過觀察螞蟻、狒狒的生活得出社會行為的特征、意義、信息的交流及應用。
四、 嘗試應用:
不少昆蟲有趨向光源的習性。昆蟲都有趨光性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作出假設,并任選3---5種昆蟲,如家蠅、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蟲、螞蟻等,設計檢驗這些昆蟲是否有趨光性的實驗。
五、 診斷評價
1、 請你分析一下,下列動物各是依靠哪種通訊方式來完成信息交流的?
(1)讓母豬代替其他的母豬來喂養小豬,先要在小豬的身上抹些喂奶母豬的尿液才可以進行喂養。 。
(2)春季青蛙進行繁殖時,雄蛙在水邊高聲鳴叫,雌蛙聞聲趕來。 。
(3)蜜蜂用舞蹈來告訴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離。 。
(4)蜂王的上鄂腺能分泌出一種物質與工蜂聯系,還可以抑制工蜂生殖腺的成熟和新蜂王的產生。 。
2、 閱讀材料回答
美洲一處海灘上,有人發現有十幾頭鯨擱淺了,一場悲劇就要發生了。有人把其中兩頭鯨運到深水處,希望同伴們聽到它們的信號,自動離開危險區,可是過了一會兒,人們發現不但沒有如愿以償,反而游走了兩頭鯨又回來了。當人們把這十幾頭鯨一同運到深水區后,它們再也沒有回來。
請分析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