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是初中物理電學的重要內容,焦耳定律又是初中物理知識的重點,本節進一步學習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是一節集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于一體的課。
【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電流的熱效應,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進行本節的探究。
【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為熱能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知道在導體電阻一定的條件下,電能轉化為熱能的功率跟通過導體的電流有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大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知識的學習,認識到科學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熱愛科學的興趣。
(2)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系。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并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學生用:燒瓶、溫度計、銅絲、電爐絲、導線、煤油、電源。
演示用:電爐、電熨斗、熱得快等電熱器、投影儀。
【設計理念】
結合教學實際,對本節內容進行更為合理的重組,以電熱知識和相關技能為載體,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雙向互動為原則,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提高教學效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一定能舉出許多電能變成熱能的例子。通過對電能的學習,大家已經了解電流通過導體時,導體會發熱,誰還記得這是電流的什么效應?
2.學生a:這叫電流的熱效應。
3.教師引導:在前面課程小燈泡的發光實驗中,同學們曾有意地去觸摸過小燈泡,感覺小燈泡(同學們一起說)熱。有沒有同學觸摸過導線,如小燈泡連接的導線熱不熱。
4.學生b:我摸過,沒感覺到熱。
學生c:我也在家里摸過做飯的電飯鍋,飯都熟了,導線也沒感覺到熱。
5.教師引導:同學們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導線和用電器中流過的電流相同嗎?
6.學生d:相同。
7.教師引導:導線和用電器中流過了相同的電流,用電器發熱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這是為什么?今天同學們就來一起探討電流經過用電器時產生的熱量與什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