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噪聲影響人們身心健康,是當代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我國于1996年10月29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本節課的物理知識不多,教學主要從環境保護出發,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讓學生經歷探究防止噪聲各項措施的過程,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識,聯系實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與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知道噪聲的來源及其危害。知道減弱噪聲的途徑。
難點
環境保護的教育。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錄音機、氣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師教學參考用書、網上查找資料
學生:鬧鐘、泡沫塑料、空紙盒、棉花、網上查找資料
【板書設計】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聲的來源
1、物理學角度:
2、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等級――分貝(db)
三、噪聲危害
四、控制噪聲
1、在聲源處減弱
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在人耳處減弱
【教學流程】
激趣導入 實驗探索 交流討論 演示驗證 應用舉例 測評小結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提問
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聲音有哪些特性?
思考、回答
使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回顧,以備本節使用
●導入新課
今日說法:由一學生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法》中的主要內容。演示:
1、以中音播放一曲,然后突然以很大的聲音播放。
2、先播放一曲樂音,再播放一段噪聲。
3、用充氣的氣球在干燥的玻璃上摩擦,其聲音聽起來人們感到非常不舒服。
學生說法
體驗中去比較、思考并討論,然后由學生提出問題并猜想。
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生活現象往往會促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引起學生的重視。
●進行新課
一、噪聲的來源
演示:觀察噪聲的波形,如圖1.4-1噪聲的波形。(見教材)
利用示波器觀察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并與音叉聲音的波形做比較。
演示:播放一段噪聲,如建筑工地的敲擊聲、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隆聲、電鋸聲、機器的轟鳴聲等。
歸納結果──噪聲的來源。
引導學生討論和發言,師生一起歸納結。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學生閱讀26頁的表,請學生回想在這些環境中的感受,并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