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b 綜合提升卷
1、(1)xià,廈門;shà,大廈(2)cháng,長城;zhǎng,生長(3)chù,處長;chǔ,處理(4)sāng,喪事;sàng,喪氣 2、(1)大聲吼叫(2)沉到池塘水邊(3)公開地,毫無顧及的(4)當面(5)烏云密布的樣子(6)如何捱到天亮(7)廣泛地遮蔽(8)突然 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沒有效果,回來的時候只有拄著拐杖連連嘆息。(2)布被子用了許多年,又薄又冷,像鐵塊一樣,淘氣地兒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許多寬敞的大屋子呢?這樣就可以為天下所有貧寒的讀書人遮風擋雨,讓他們都高高興興,不管有多大的風雨也像大山一樣平平安安。4、(1)對偶(2)夸張(3)比喻(4)對比(5)借代(6)互文 5、古體詩;少陵野老;杜工部;現實;詩圣;詩史 6、怒號、卷、飛、渡、灑、掛罥、飄轉、沉 7、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8、(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任意寫出三處即可) 9、(1)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一)》(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4)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絕句(二)》(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等。10、(1)jǐ(2)jì(3)qiào(4)ān 11、(1)這里比喻苦難(2)借指國家(3)理解錯誤(4)綠葉映襯著紅花 12、c 13、杜牧在這里只不過是借著翻歷史舊案來表現自己的才干與憤郁而已,意思和阮籍登廣武望劉邦項羽的古戰場時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一樣。14、原句富有形象性,是東吳國破家亡的形象寫照,能夠喚起讀者的想象;改句較平實,只是普通意義上的概括,并不能專指東吳,缺乏典型性。15、(1)這可能是楊慎一時“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學,一時“失口”。(2)夸張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楊慎與杜牧在夸張的分寸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見解。(3)楊慎可能真的看到過“十里鶯啼綠映紅”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聲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為奇等等。(只要能說出兩種,言之有理即可)
c 新穎題型集萃卷
1、(1)shāo,樹梢;shāo,稍微(2)zào,干燥;zào,焦躁(3)jiāo,驕氣;jiāo,驕傲(4)chè,徹底;qì,堆砌 2、(1)被(2)當(3)雕刻(4)因為(5)為了(6)在 3、(1)形容詞,深;方位名詞,高度,“高者”是“高處的”意思(2)時間副詞,將近,漸漸;動詞,對著(3)如何;什么。都是疑問代詞(4)疑問代詞,怎么能;形容詞,安全,安穩(5)通“現”,出現,顯現;進見。都是動詞 4、(1)八月正值深秋之際,狂風怒吼,把我茅屋上的幾層茅草都卷跑了。(2)自從戰亂就很少睡過安穩覺,現在又打濕了床鋪,這長長的夜晚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3)什么時候眼前突然出現這樣的屋子,即使惟獨我的屋子破了,凍死我也值得!5、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6、“寒衣針線密”化用“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語言簡潔明快,又點明了詩題。7、理解“以淚研磨”“揮淚作墨”皆可。8、答案不統一。可以從“清瘦”“苦辛”“問寒暖”等詞語入手,把詩歌不能表達的細節表現出來。9、《歲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極力描摹了歲暮到家時,母子相見時的場景、神態,還用細膩的筆觸寫兒子從母親的一系列舉動上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體貼和牽掛,因此在外游蕩卻“不敢嘆風塵”;《歸信吟》卻只用極簡練的筆墨道盡了游子的思念之苦。10、(1)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11、(1)怎么樣(2)盡力做善事(3)擺出威風(4)堵塞河流(5)可以成就大事(6)謙辭,沒有才能 12、c、d(名詞用作動詞)13、(1)我不能挽救他們。(克,能夠。)(2)難道不能立即制止嗎?(遽,立即)14、子產:主張疏導;然明:主張堵塞。15、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借河水的“堵塞”和“導流”來分別比喻“不讓百姓議政”和“聽取百姓議論”。16、(1)讓百姓暢所欲言,認真聽取普通百姓的看法。一方面可以作為制訂政策的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政策執行情況的反饋,同時還能有利于對政府官員的監督。(2)對百姓的言論,應該進行引導;對百姓的評論也要進行辨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毫無條件的接受,更不能拒之門外。17、開放性題,回答合理和不合理均可以。但要注意觀點明確。如,合理:從上文可以看出,子產是一位能夠聽取百姓議論的國君。他善于分析,長于議論,處理國政時不簡單地采取以威服人的“打壓”政策,是能夠“仁愛下人”的君主;不合理:孔子曾經自己也說過,對人要“聽其言而察其行”。只聽子產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就認為他是“仁君”,是太過片面了。因為世上的騙子,無不是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如現在的貪官,在臺上發言時,大多是“正義凜然”,“感人至深”,而到了臺下,往往大肆受賄索賄,貪得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