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份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授課人:張學新 地點:深圳華僑城中學八年級(6)班
一、借月導入新課,音樂進入課堂: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
生:(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師(喜)(馬上轉過頭來):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放貝多芬的《月光曲》))
(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處處,學生搶著舉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師(笑):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搶著):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學生自主學文,師生互動啟發
師:大家看書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大家理解詩人的雅興。
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曲》還在播放。
教師巡視。
師: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片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
生: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到黃州。
師:大家可以猜想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1:悲傷。
生2:不對,應該是悲哀和無奈。
師(快速):為什么呢?
生2(不服氣的):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辦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聲一片)。
生3:不對,應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師: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
生(齊聲):閑人。
師:作者愿意做‘閑人’嗎?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
師: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唄!
生:都是月亮惹的禍!(眾生大笑)
生5(補充):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應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師(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來月能解憂。如果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
生(齊笑著搖頭):才不呢!
師(笑):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生1:古人都是神經病。(其他生笑)。
師(笑):是神經病嗎?
生2: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現。
師:說具體點。
生2: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