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份
師: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現,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眾生翻書)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2(反駁):那是寫水。
師(笑):是寫水嗎?
生3:不對,是寫月光像水。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不是寫水?
生3:‘如’字。
師: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種的植物唄。。
眾生(大笑):是竹子、柏樹。
師:看見這幅“月下竹柏圖”揣想一下作者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眾生舉手)
生5:開心。
生6:平靜。
生7:坦然。”
生8:不對,應該是不平靜。。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8:因為竹柏有投影說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確實給人一種靜的感覺。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又被貶。心里不可能寧靜!(掌聲)。
師: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靜中又突然不靜,感情變化很快嘛!(眾生笑)這叫什么寫法?
生:反襯。
三、學生即興表演 合作體會感情
師(關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作者的感情變化怎樣?
生: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
師:對!小組內確定人選,可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生4人一組討論,師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師分別選了4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生評價表演。
四、學生齊背課文 師布置課外拓展
師:看來大家確實體會了蘇軾當時寂寞、欣喜、寧靜、不寧靜的心態,下面我來齊背。
生齊背。
師:好,短短84字就傳達作者這么多的情感,可見作者用筆的老到,下節課請同學們上網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下課。
生:老師再見。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學生似乎還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
課例分析:
此課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對文意的理解把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誘導過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學生探究之樂、成功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人文素養。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附會,`全由學生的見解出發,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學生主體,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義;尤其是學生在分析“月光圖”時得出:以寫“月”之靜來反映主人公內心的“不靜”。這是個獨創,它打破了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讓人耳目一新,很有創意。張老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以嘉許。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嘗試,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所選的樂曲也恰到好處,體現了語文課程資源的合理運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石兩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