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論讀書》教案及練習
⑶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⑷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⑸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十三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十五歲進葛萊律師公會為高級生,二十二歲時被認可為律師。直到詹姆斯王朝時,培根受封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時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再升為英格蘭大法官,被封為浮如闌(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為圣奧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賄被彈劾,判處四萬鎊罰金,并終身監禁。后來為詹姆斯王所釋放并退還罰金。 1626年春,為了試驗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類持久不腐,在大風雪中受凍,患重感冒逝世。
馬克思稱培根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提出了經驗——理論——經驗的公式。他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重視知識對人生對社會的作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他的學說也有不足之處,存在著“神學的不徹底性”。培根還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論說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識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⑶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
⑷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⑸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三. 課文講解
《黃生借書說》
(一)文章主旨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
(二)重點語句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和“然則”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則”在文言文中都充當連接成分,但一個是詞,一個是短語,具體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讀書者有幾”中的“然”,相當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轉折的意思。“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則”,相當于“這樣(看來),那么……”,它緊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對“然則”的解釋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應注意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理解、翻譯。譯作“(既然)這樣……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第3段)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